名人与野花的拾记(散文)作者:沁香一瓣

乡间的野花,开在田间路畔、沟渠河边、房前屋后。它们静静地点缀在那里,无所求无所争,借着阳光把生命的色彩在四季展示。翻开中外历史,可以看到一些著名人士大多喜欢植物花开,其中许多名人尤其喜欢乡村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野花,他们或写诗文、或绘画、或摄影,采用多种方式,赞美野花的坚毅、温馨、和谐、美丽,把野花绽放看作人生中的一道风景。看到野花,闻到香味,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名人和野花间发生的人和事。

一、看到乡间的野花绽放,我就会记起自己曾经写过的:“野花绽放的瞬间,便是诗歌长出翅膀的时候”的诗句。于是就会浮想联翩。在我的记忆中,历代文人都是和花结缘的。唐代白居易被誉为是写花的“花痴”诗人,他一生写过22种花,但大多是写家养和种植的花。如果要说写乡间经风沐雨的野花,还得要数诗人杜甫了,在他写的许多诗歌中,有多首诗把笔触及到了野花。所以,说他是古代诗人中写野花最多的一位,是名符其实。唐朝安史之乱后,杜甫在朝内屡遭排挤和诬陷。于是,杜甫处于深深的苦恼之中,他深感无望实现自己的抱负。面对百姓深受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所带来的苦难,面对百姓遭受官吏的剥削,杜甫在失望中愤而离职。离职后的杜甫与家人四处漂泊,生活极其困苦。后来幸得友人帮助,在成都西一个叫奉节的地方,建起了一座草堂,生活才不再流离失所。他住的虽是草屋,但四周景色迷人,东边有清澈见底的浣花溪,南边有红莲放香的百花潭,西边可以远眺西岭山颠的终年积雪。更美的是,草堂建在了一棵高大的楠树下面,夏天坐在凉爽处,很有诗情画意。这对长期在战乱中遭受苦难的杜甫,有了一方乐世外桃源的感觉。他开始继续写诗。在草堂的日子里,他常拄着一个藤杖,捧着一卷书,在树阴下吟一会诗,接着又写一会,然后徒步走到溪畔和河边,看小路上的野花盛开,还有躲在野花上张翅流连忘返的彩蝶。这时,诗人就用极富韵律的文字,写下明快、流利的诗歌。在许多诗歌中他写了野花,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现略举诗人在诗中写到的野花。在《绝句二首·其二》,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诗中写到:“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瞧!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水上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是朵朵盛开的鲜艳无比的野花,火红得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灿烂。这二句诗为秀丽的江畔美景上涂了一层春色,交相辉映,增添了诗的韵味。杜甫在《遣意二首》中也写道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说的是诗人居住的茅屋边是一条幽静的小路,路边盛开的野花在纷纷的凋落,一场春雨过后,,一个孤立的山村,旁边的小河里涨满了春水。写的是春日雨后的花和水,非常逼真、传神。读此诗句,就像眼前出现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村野图画。在杜甫的《晴二首》中。也有这样两句诗:“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说的是巫山长时间下雨,诗人担心已枯了的野花将要落下。抒发了诗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自己漂泊无依的那份忧伤、悲哀和抑郁。杜甫在《郪城西原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府》中的写道:“野花随处发,官柳著行新。” 说的是诗人看到野花随处开放,柳树行行青新的风景。描写作者向往春天的欣欣向荣,还有野花遍地开放的可爱、迷人的风景。杜甫在《琴台》诗中写道:“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这是诗人想起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但仍像当初一样爱恋卓文君的故事,由感而发。瞧!琴台旁的野花,就像是卓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脸;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昔日所着的碧罗裙。诗人通过琴台及其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爱情故事,表现了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再现了卓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透过杜甫的诗,我们看到的岂止是野花的短暂生命,而是领悟到了在特定环境下的诗意人生。

二、记得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在《无事烦恼》中说:“宁愿做一朵篱下的野花,不愿做一朵受恩惠的蔷薇。与其逢迎献媚,偷取别人的欢心,毋宁被众人所鄙弃。”此话吐露出了一位剧作家的心声:即是不学蔷薇一时欢,要学野草扎根和开花的本领。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人一定要学会自食其力,不要依靠别人,如果因为媚俗奉承而受到恩惠而得意洋洋显得优雅、并且鹤立鸡群高高在上,这样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还不如自由自在地过着平凡的生活为好。前苏联作家 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中写道:“女人晚熟的爱情,像道旁迷人的野花。”告诉我们:生活中最美的爱情是不分年龄的;生活中聪明的女人不一定漂亮。生活中有的女人在经历时间的洗礼之后,她的思想行动会产生蜕变,因而看起来会比年轻女人更加成熟有韵味。这种女人的成熟韵味,是年轻女人所没有的东西。因此,在生活中一个女人能够拥有成熟和韵味,就算年龄大一点也是一种内在美丽。可见野花精神在名家的心中赋予了独特的见解和联想。在许多中外名人中,有的人生前喜欢和野草野花打交道,病了或死了以后依然衷情于和野花在一起,和野花相伴,以大地为床。在这些名人心里,寄托着高尚的灵魂和希冀。多年前,笔者随一支文学采风队伍,从莫斯科乘车,经行程三个半小时,来到了原苏联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庄园。中午,我们到达托尔斯泰生前喜欢的牧场,只见阳光下的草场上到处盛开着缤纷的小野花,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着,似在互相比美。当地一位中文导游告诉我们:托尔斯泰生前很喜欢这里的青草和野花,现在这些野花和草场的格调基本上是原汁原味保留了当时的模样。下午,我们又从托尔斯泰的住处,往右前行。在走过了一条林间道路后,来到了一块长方形的青草地上,这里就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墓地。说是墓地却没有墓碑。一块普通的草地泥土下,静静地安睡着一个世界上伟大的灵魂,没有雕像。坟地上长满了浓密的绿色的柔软的青草。草的周边间隙中,开着星星点点的色彩斑斓的小野花,形状和那个牧场上的小野花相同。瞧,在野花的点缀下,嫩绿色的草叶密密的扑向地面,有人说这些草的长短,就像是托尔斯泰生前脸上的胡须,象征这位伟大的作家将自己的爱献给了祖国大地。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文人,都会重读奥地利作家茨维格说过的话:“这是一座世界上最美丽的坟墓!”是的,伟大出自平凡,这样的墓葬是托尔斯泰生前决定的,他希望自己一年四季和这片土地偎依在一起,和青草和野花相伴在一起。看到这样的墓地,令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走近这位文学大师,向他鞠躬并献上美丽的野花,放在长满青草和开着野花的地上,香气扑鼻。

三、看到托尔斯泰的坟地,也不由得想到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那块开着野花的墓地。梵高的墓地在法国瓦兹河右岸的奥维尔小镇的墓园里。墓地位于一个不怎么起眼的角落里,而生前一直支持他的弟弟就葬在他的旁边。墓地四周长着青草,开着鲜艳夺目的野花。说到这个墓地,还有这样的故事。说的是梵高年轻时一直喜欢画画,当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画家后,看了莫奈等人的画后,于是就融入了他们创立的鲜艳色彩的画风中,经过不断揣摩创造出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但在当时却不被重视。梵高百思不得其解,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后来,他得了狂躁抑郁症。患有这种病后,梵高的许多时间和精力、包括情感和创造力都受到了影响。由于这种病有时会疯狂爆发,有时还陷入抑郁,随着病情交替出现。梵高就得长期看病服药,差点穷困潦倒。在他困难的时候,幸得到弟弟照顾,帮他提供了日常生活所开销的钱。使得梵·高才有了买颜料、画笔、画布作画的机会。1890年6月,梵高自己觉得情绪不稳定,担心病魔袭来会再次崩溃。他的弟弟提奥认为,在位于巴黎近郊30公里的瓦兹河右岸有一个奥维尔小镇,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具19世纪风格的美丽小镇。那里空气清新,比较适应哥哥梵高的身体休养,于是在征得梵高的同意后,便离开了法国南部的圣雷米疗养院,前往于奥维小镇,弟弟为哥哥梵高在一家小旅馆租了一间房。这里风景很美,对养病有好处。但由于房间小不能创作,所以梵高就每天选择去户外作画,或者去帮他治病的嘉舍医生住所附近作画。嘉舍虽是一位医生,但一直勉励梵高努力创作。当时的法国,凡优秀的静物画很受市场买家的欢迎,所以凡高决定要画几幅画上街去卖,希望以此养活自己,以减少依靠弟弟提奥的资助。一天,梵高在奥维小镇田边的路上行走,突然眼前田野上,出现了美丽的野雏菊花,这些花像小小的向日葵一样,白色的花瓣中是嫩黄色的花芯,就像在和他微笑似的,而相隔不远的地方,开着许多罂粟花,火红色的的花瓣,直立的茎杆,亭亭玉立地吐露它的芳香。梵高很有兴趣地走近它们,经过仔细观察后。梵高被野花的色彩和灵气所感动,灵感顿升。于是,他精心绘就了《雏菊与罂粟花》这幅野花画。画面以浓郁鲜明的红色为主调,画中的罂粟花璀璨盛放,灵活和反复强调花朵的形态,落笔强而有力,散发出一种生命的气息。从画中,还可以联想到生命的激情。这幅静物画。成为他生活中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属于梵高创作的巅峰期作品。然而生命对他是不公平的,梵高用绘画作品,体现了整个现代艺术的进步。但他的艺术不被人理解,他的画卖不出去。当他的《雏菊与罂粟花》刚刚画毕后的近一个月,梵高感觉他的旧病也许又要复发。那天,梵高又走在开满野花和长着青草的田野里开始画画。突然,他感觉有一种难受涌上心头,他也许知道自己的旧病要复发了,就不顾一切地抱着头去撞树,还拼命用手挥舞着,驱赶在空中飞来飞去的乌鸦,甚至还用小刀割下自己的耳朵。因为他觉得疼痛就是一种释放。最后他无法再控制自己,梵高就从口袋里摸出他准备好的枪,对准自己开了一枪,自杀在他创作《雏菊与罂粟花》这幅静物画的田野里,身旁全是青草和盛开的野花。那天,当小旅馆的伙计和嘉舍医生发现不见梵高时,就开始四处寻找,结果发现梵高已经自杀,他躺在野草和野花中间,花瓣上染着梵高的血。后来,梵高的墓地也就建在那儿,周围长满了青草和野花。这一年梵高才37岁。梵高是是一位后印象派色彩主义画家,他的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一生画过许多名贵的画。他的创新艺术被架空,是由于当时许多人不识而为。所以在静物画《雏菊与罂粟花》的背后,就是梵高一生困顿的写照。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因为喜欢野花,激发了梵高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形成了梵高的后印象派的绘画风格,精湛的艺术成为了他为世界留下的一份财宝。2014年11月5日,《雏菊与罂粟花》这幅画终于走进世界拍卖市场,一开拍就是6180万美金。结果被中国华谊兄弟老板拍得,折合人民币 3.77亿元。有人粗略估计,若换成一百元面额的人民币,这些钱将重达4.33吨。见证了梵高《雏菊与罂粟花》的艺术水准和价值。

四、看到野花,我就自然又自然想起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八十年代中旬,我在北京拜访沈丛文先生时,谈到了先生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包括纯洁幼稚的朴素少女、饱经风霜的底层寡妇、有情义深重的风尘妓女等等,先生在文中着重以野花为媒介,使得她们的人格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和无比的芬芳。她们的形象在先生笔下尽显质朴与善良。她们灿如野花,幽然地在先生的文字中怒放,把小说中对女性的形象塑造精准极致。谈到野花,先生饶有兴趣地谈到了他从小喜欢凤凰古城沱江边的野花。先生说:他从小喜欢在沱江畔欣赏各种盛开的野花,他喜欢野花的朴实、美丽和坚强。他曾采摘过野花做成各种花环,还常常把含苞的野花捧回家中,养在瓷瓶中继续欣赏。他说:故乡的野花经得起狂风暴雨、酷暑严寒,它们在贫脊的土地上扎根,在那些沾了一点泥沙的石缝中顽强绽放。他还说:凡品尝过和识得野草和野花滋味的人,相信他的人生一定是坚强和充实的。当时,我不够全面理解沈从文先生说的这些带着人生哲理的话。当我一次又一次走进自己的故乡,在品赏和亲吻了故乡的各种野花后,我的心才豁然开朗。还记得1992年5月10日,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的沈从文先生,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安葬。这颗生于凤凰的灵魂,终于枕着沱江的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五年后的初秋,我特地去了一次凤凰古城,谒拜了先生墓地。从古城的东门城楼外乘船,过虹桥沿江下行约三里路程,船就在豹子溪靠岸。踏上码头,就看到有几个年轻的湘妹子热情地围上来,她们手里拿着已编好的一束束飘着香味的野花,看到游客就推荐买,都说沈从文老先生生前最爱这种花。看到女孩子手中的野花,我急忙挑选了自己认为最美的一束,一路闻香而上。先生的墓地坐落在听涛山腰,没有坟冢,只有一块六吨多重的天然五彩石雄立在一块长方形的小草坪上,石正面镌刻着沈从文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石的背面是沈从文的姨妹张充和写的撰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其联句尾的四字是:"从文让人"。透射出先生一生做人的高尚品德。旁边,是沈从文的侄子、著名画家黄永玉为表叔沈从文在听涛山陵墓刻的一块碑石,上面写着:“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墓地和四周的草坪上,摆放和堆放着许多野花和用竹编的蝴蝶,这些都是五湖四海崇拜他的文人墨客和游客到此献给从文先生的。当地导游告诉我:野花是从文先生从小喜欢的花,所以在他的墓地上,一年四季都堆满了游客献给他的美丽野花…我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束野花,摆放在沈丛文先生的墓碑前…此刻,各种野花堆放在一起的香味越来越香浓。想起当年听先生赞美野花的话,不禁对他崇尚野花精神又一次肃然起敬。

五、野花,是一种生长在野外的花,没有出生地的选择,没有人工种植、锄草、施肥,管理;野花不受约束,花朵随着季节想开就开,被人采摘了也无怨无悔。野花的盛开和香味的释放,是它们生命的顽强与美的展现。野花只要有阳光,就会开出绚丽的花朵,唱响和美的旋律。即使被人践踏了,被动物蹂躏了,它们也全然不在乎,只要生命存在一天,它们就屹立在土地上永不消失,坚强不屈是野花精神的最好写照。需要提及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一提到野花,就会把野花移植到一些诸如男女关系的事情上,什么“家花没有野花香”的诱惑,什么“路边的野花不能采”的忠告等,这些话题都不在本文写作之列。本文所述的是历史文化名人爱野花的一些难忘诸事,涉及文学艺术家们衷爱野花精神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我想,许多名人之所以爱野花,甚至爱到至死不渝,这也是因为他们生前,学到了野花经风沐雨的坚强意志,汲取或寄托着对生命的挚爱而为,从而使他们在灵魂深处有了生前学野花和死后伴野花和做野花的决心。是的,野花美丽的,野花是自然界中的一首颂诗。它告诉我们:生命的顽强不是靠宠爱,美丽的展现不是靠怜惜。只有像野花那样,在风起风收时自由的咏唱,才能自豪地向周围的世界传播芬芳和美丽。我爱野花,我也乐意学当一枝故乡田野里的野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