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那未来的家乡
作者/刘西元
审核/叶发明
主播/阿梅
总编/阳光

时光永在流驶,街市依旧太平。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东华村的人们依旧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除了灯光篮球场边还有几间老砖瓦房留下历史记忆外,原有散落在各处的参差不齐的砖瓦房都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在闪闪的阳光下相映生辉,这些楼房大都是五层以下,每户一栋,或是一个小家族一幢,五年前在政府政策支持下,政府出80%的资金,村民住户出20%的资金对全村杂乱无章的旧住房进行全面规划,统一修建,装修,特困户则由政府全资负责。每栋房顶依稀可见白亮亮的白色板块,这是太阳能蓄电板,现在人们环保意识提高了,汽车,照明,家用电器基本都用太阳能供电。一条六米宽的村道由东北斜向西南穿过村庄,就像英雄带斜挂在胸前,把村庄环抱怀中,村道两边每隔五米各有一株小叶榕树,经十多年的培育,这些树都己长成五六米高,交织的树枝把村道变成一条林荫大道, 像两条青龙向村里莽莽伸去。

村前有一口约长三十米,宽十五米的月牙形池塘,池塘里养满了红白黄橙黑色观赏金魚,不锈钢铝合金栏杆沿着塘边围成一圈,池塘里装上音乐喷泉, 每到周末或节日从晚上八点到十点开放二小时。塘边常常围着一堆小孩在观鱼喂鱼,愉快的,欢乐的叫喊声响成一片。

村东北面有一小溪,婉蜓曲折静静地从离村前200多米开外的田野中穿过,默默地流向西南,好似把这个千人村庄搂在怀中。村北的服装加工厂,食品加工厂,饲料加工厂不时传来机器的轰鸣声,提示着这个村庄已正在加快进入农村城镇一体化时代,它已从纯农生产转到工农商并举,实现了产品产业化,耕作机械化,生活城市化的新时代。

村前灯光篮球场西面是露天儿童游乐场和健身小广场,每到晴天的早晚,都有几十人在打太极拳和跳舞,这些人中,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有青年的,也有中老年的,有男的,也有女的,好不热闹。健身小广场北边是停车场,停车场停放着几十辆小轿车,这些小车大部分是吉利,长城,红旗,奇瑞、传琪等国产车和环保车,只有二辆进口车,前十几年政府就提倡支持国产工业,着力推广国产车和电动汽车。南边有二排三层楼房,每层前后楼间都有走廊连接形成工字形,每层250平方左右,前排是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卫生保健室,村史展览室,公益互助基金会,多功能室,这多功能室装设有高级音响,多媒体,开会时可坐200左右人,供村民开大会,上科技专业课(俗称充电)用,周末还开放举行舞会。后排是弦乐室,老人活动室,儿童智力开发室(科学体验厅),幼儿园、托儿所,托老所,生活小超市等。村委会固定脱产只有四人,村长兼书记,一名会计,一名出纳还有一名卫生保健员,四人除主职外,分别还兼各室的责任人,同时招募村里一些志愿者协助管理,这些志愿者由会计管理,会计还兼时间银行主任,负责记录、统计、保存志愿者服务天数,政府提倡养老院养老和居家养老并存的养老模式,将来居家养老的志愿者年老生活上需要别人帮助时,由时间银行安排志愿者上门服务,你年轻力壮时为别人服务越多,老了可得到相应小时数服务,如储存时间用完,仍需要服务,则需按时价交费。当然幼儿园,托儿所,托老所另有专人负责,村民都有医疗保险、养老金、股份、分红…..等福利。

村旁西南面是一个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小公园,公园里绿树成荫,花草繁茂,座椅排排,还配有几张石桌可给村民坐聊、打牌、下棋用,公园虽小却规划得整齐有致,很受村民欢迎。这小公园其实也和儿童露天乐园和健身小广场连在一起的。
东华楼东面,饶秀高速盘过犁头岽山接到福建秀篆, 离东华楼西面约三公里,大潮高速公路飞往潮州,大港高铁像巨龙一样伸到柘林港,把原来闭塞的山村变成四通八达的美丽的新农村。
这就是生我养我的未来的家乡,是我心中的梦,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实现。


作者简介
刘西元(号乐善居士)笔名:春晖,微信名天狗,男,1946年7月出生。汉族,广东省饶平县饶洋镇东作楼人。1968年12月毕业于汕头医专(现汕头大学医学院前身)医疗系,原饶平县人民医院院长、书记、副主任医师。2006年退休,现常住广州。文学爱好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