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埠口后生求
指点江山赴远游,登临谁与共绸缪。
风烟不改英雄气,霜雨难欺志士头。
万里关河青帝影,百年埠口后生求。
走南闯北中原望,天地无私四海流。
报捷朱郎胜算强
蒙军疯马拓疆狂,南北西东尽祸殃。
一统江山欺遍野,八方风雨救危亡。
驱兵鞑虏雄师起,报捷朱郎胜算强。
动地惊天人去后,飞今焰古忆元璋。
南乡子 • 吊民伐罪
世道乱纷纷,龙祖长天抹泪痕。鞑虏癫狂欺四野,黄昏,风卷惊雷醒汉人。
晨露易花红,一抹朱霞掠太空。到处讨元齐奋起,天明,寒士元璋理太平。
南乡子 • 打赢千胜仗
世上不安宁,牛鬼蛇神或暗明。妖怪伴魔歌昼夜,幽冥,南北西东鬼眼狞。
华夏古文明,静静翻书叩问经。用以打赢千胜仗,龙腾,焰古腾今社稷情。
念奴娇・国祚
吊民伐罪,驱兵催征讨,鞑虏消亡。一统江山平恨海,铁腕惩治贪狼。立法无情,刑施重典,群带泪汪汪。大明洪武,晨钟暮鼓朝纲。
回首饥困深渊,前朝无道,官府太嚣张。吏治横行欺遍野,百姓微命逃荒。国祚难长,岂能复往?久治寿无疆。集权宫令,朕收天下折章。

童年我们是朋友,世上有魔必有佛
尹玉峰
朱元璋出身贫寒,十分清楚民间疾苦,对待老百姓是相当的宽厚和仁慈。著名历史学家孟森先生在《明史讲义》中就这样评价“自古得国之正,无甚太祖皇帝者也”。为什么说明太祖朱元璋“得国最正”,因为他“伐无道,诛暴元”,他是真真正正最底层的人民,活不下去了才被迫起义。
卑微的身份,苦难的童年,连取个名字都是马马虎虎地用出生日期代替:朱父名字叫五四。令郎(朱元璋)重八。一缕清寒孤无助,讨饭当牛做马。一席葬卷亲眷,一人苦海无涯。一抹飞霞新国家。天地易花。一怒花开百花煞,元璋主宰天下。一念吏治复往,官贼立斩绝杀。
天地因何恒定久?损亏过补丰足;民瘦吏肥常生变,胜王败寇两悬殊。风起雷鸣电闪疾,梳理阴阳待雨出;贪官不求归正本,何期尔等铸功名?官民互解惟诚信,广众于泽振臂呼。
对于明太祖朱元璋,用一个词来精确地总结,就是“吊民伐罪”,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夫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根植于人们心中的绝对正义,是崇高的道德观。
“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语出朱元璋《总结元朝过失》。元朝法律及其宽松——不是对老百姓宽松,而是对统治阶级宽松,是对蒙古领主和文官集团宽松,宽松的法制加剧了吏治的腐败。而对于老百姓来说,在封建社会那种皇权不下县的独立王国,法制再怎么宽松也宽松不到他们头上。
朱元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铁腕整顿吏治恐怕是封建朝代绝无仅有的。对官员的法律严了,老百姓的日子也就好过了,说明元璋没有忘本。他的诗也如同他的为人一般,都是那么的质朴无华,但又蕴含着宏伟的气势,至今读来都让后世赞叹不已。
但正是因为如此,使得朱元璋得不到儒家知识分子的拥戴,导致被后世知识分子不断抹黑。事实上,朱元璋只是对官员比较凶狠而已,在老百姓的面前,完全没有架子。
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岁逢辛酉(鸡年)。明太祖朱元璋与大臣们一起饮酒庆贺,共赏一幅《金鸡报晓》。朱元璋欣然提笔,饱蘸浓墨,先写下两句:“一叫一勾勾,两叫两勾勾"。众学士心里郁闷:这哪是诗啊?毁了画作呀!但见朱元璋笔锋一转,接着写道:
三叫日出满天红,驱散残星月朦胧!
这两句了得,突兀而来,晃花了学士们的眼,一下子就写出了“金鸡报晓”朝气勃勃斗志昂扬的大好气象。朱元璋可是自学成材啊!他有首诗,叫《咏燕子矶》: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江作秤又如何?
天边晓月是钩挂,称我江山有几多!
他将长江比作秤,燕子矶为砣,天边晓月当成钩,然后称一称江山的分量。这样的诗胆,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而只有经过千锤百炼的胜利者和领悟文化的理想主义者才会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