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罕第九
(本篇提要)本篇中心是通过集中记述孔子的生活态度,进一步阐发其思想观念,可以说是对前半部《论语》思想内容的梳理和进一步发挥。所谓生活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涵,包括生活观念、行为表现及其对待具体事物的态度等等,集中反映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虚怀若谷的学问境界
从太宰与子贡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当时是被认为很有学问的人物,是很了不起的天才,若用我们现在的对公众人物的评价,完全可以冠至于“著名学者”、“文化大师”等等称谓。哪么孔子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我们看下面这一章:
【原文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鄙夫”本指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这里是指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这一章应该是孔子针对当时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对弟子说的话。“叩”,即叩问、询问之意,“竭”是穷尽、尽力追究之意。“叩其两端而竭焉”即反复推敲提问者的提问的原因和动机,即: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反映了他有怎样的认识或迷惑?然后从正反两方面探讨,找答案。所以,这一章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
你们大概也认为我很有学问,无所不知吧?其实不然,我不是什么都懂的天才,是很无知的!如果有未曾受过教育的人向我请教问题,我的心中其实也是象一个空坛子一样,什么也没有。但我却能反复拷问提问者提问的原因和动机,(就象反复敲击坛子上下两端而寻找最和谐声音一样)从正反两方面研究,引导他找到更趋合理的答案。

这就是孔子的学问境界——始终认为自己很平常、很普通,虚怀若谷,心态宁静,从不以天才、圣人自居!古今中外,真正有智慧的圣贤先哲莫不如此。这一章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个是“学问深处知无知”。一个人只有当学问修养达到一定境界时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乃至无知,才会知道,世上的事情无穷无尽并且千变万化,自己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因此,总是谦虚好学,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精神,孜孜不倦的学习,虚心请教,不断钻研新知识、开拓新视野、探究新规律。那些夸夸其谈,表现出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一副满腹经纶无所不知的人,充其量是只知其一,未必真知其二的“半瓶子醋”,真正有学问,修养到家的人,才会慎言慎行,作风严谨,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成就大事。
第二个道理是真正的智慧是“心空”——凡事心中都没有预先存留或者设定的主观,不先入为主,不受思维定势的干扰,实事求是,因此,才能客观地从事物的表象研究事物内在的本质特性,探究真理。“空空如也”一语双关,既是自谦,更是在说,他的内心没有任何成见,因此才能做到“叩其两端而竭”,不执偏于一偶,不走极端,集中体现了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其间道理值得深思玩味。

【作者简介】史永峰,笔名冷梦良。陕西省孔子研究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陕西省作协会员丶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分别被国家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