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绝*缅怀水稻之父袁隆平
文/萍水相逢
不觉一年槐叶暗,又逢五月稻花香。
田间小路无踪影,禾下乘凉看粟黄。
七律*初夏
文/萍水相逢
漫山遍野白槐香,蜂舞成群采蜜忙。
初夏萍开风荇远,暮春花落柳丝长。
登盘荷叶罗裙绣,出水芙蓉翠黛妆。
又是一年青草绿,正当五月刺梅黄。
七律*鸿雁传情
文/萍水相逢
何处花开云作岫,满园草绿柳生烟。
风和日丽春光暖,蝶舞香飘瑞气连。
影落青山追梦远,心悬明月友情牵。
唐诗宋韵千般爱,鸿雁传书赠美篇。

★江城子·初夏吟花伤
(苏轼体)
文/萍水相逢
满园草绿柳成行。刺梅黄。白槐香。初夏袭来、飞絮落花伤。细雨绵绵思远道,今若此,又何妨。
忽惊新冠又猖狂。恋风光。忆沧桑。大浪淘沙、爱恨夜思量。岁月悠悠空梦幻,知世味,诉衷肠。
★定风波*端午祭屈原
(欧阳炯体)
作者/萍水相逢(王丽萍)
湘水悠悠日夜愁。楚山瀑落恨离忧。看破红尘情已尽。狂忍。投江报国显风流。
端午追思抛玉粽。寻梦。缅怀诗祖泪盈眸。天问离骚传百世。只此。汨罗依旧摆龙舟。

【题记】
昨天在公园里寻觅
您的容颜重现
母亲 是我永久的思念
女儿为您写诗
愿您在天堂一切平安
★现代诗·丁香
文/萍水相逢
故乡的红楼
以有近百年的历史
它不是高楼大厦
是用清一色的红砖垒成的篷帐
为几代人遮风挡雨历尽苍桑

离它不远的地方叫北山
可是 不见山
只有一棵参天大树
抵御北方的严寒
带着孩子漫步在公园
戴娜
指着开满鲜花的大树
姥姥快看
她是小树的妈妈吧
看她开的花儿多香多漂亮
伫立在大树前
仔细端详
只是
比北山那棵大树上的花

少了一个花瓣儿
温文尔雅的气质丝亳没有改变
更多了一丝淡雅清香
与众不同的容颜
深藏着多少苦辣酸甜
生不逢时的年代
把无私的爱献给了春天
几粒求生的种子
在艰苦的岁月里繁衍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电闪雷鸣
只见那棵大树被连根拔起
掠夺了她的尊严
悲痛的泪水
把思念的一方净土淹没
长大以后才知道
红楼前那棵大树叫丁香......






佳作赏析:《鸿雁传情》这首七律诗,诗人通过传书情节的情感抒发,表达了对赠书者的感激之情。抒情婉约、惟妙惟肖,句新境美、引人遐思。
发端:开篇诗人借景抒情,将景物描写和理性的感念显现。诗人写道“何处花开云作岫/满园草绿柳生烟/”。花开云岫和草绿柳烟,显示出意境的独特性。所谓意境,就是真感情与真景物的相互交融契合。产生一种余味无穷的诗美功能。
颔联:接着诗人渲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风和日丽春光暖/蝶舞香飘瑞气连/”。把情节熔铸成生动形象和意味深长的诗写境界。创造出以心照境、心与境谐、情在言内、境生象外。
颈联:继续深入景物描写,将情感溶于物象之间。“影落青山追梦远/心悬明月友情牵/”。此联与首联颔联无一不是情景交融契合,并且能再造想象,引人遐思。情节含蓄蕴籍,言外有意,韵味无穷。
尾联:诗人笔锋陡转,将内心的感激之情完美表达出来。“唐诗宋韵千般爱/鸿雁传书赠美篇/”。结尾写得具有人情化、心灵化色彩,而且带着一种对赠书人的感恩心理,又带着一种对唐诗宋词千般爱的喜悦之情。使作品产生浓重深沉的诗境。
全诗情节和脉路清晰,措辞精美、韵味悠长、意境深远。起承转合构成完美的情节和诗境,鸿雁传书的感恩主题表达十分完美。
(山高林密)

佳作赏析:《端午祭屈原》这是一首祭奠民族英雄屈原之作。全词借端午节日,写出民俗传统文化,抒发了诗人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上阕:诗人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把自己的忧愁善感寄托楚山湘水,抒发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湘水悠悠日夜愁/楚山瀑落恨离忧/看破红尘情已尽/狂忍/投江报国显风流/”。文字和情节充满灵魂的痛。诗人笔下五光十色的诗意,不仅仅是历史的景观描写,更少不了现实的风声和投影。这不是通常的寄托式的情境,而是诗人置身历史与现实生活中追求的一种诗意高度。
下阕:诗人写情和写意相结合,表达了屈原民族意志和英雄气节的高尚品质。屈原带着国破家亡和山河受辱的冤魂,带着离骚不朽的天问气概,连同楚怀王的短视偏见,毅然投身汨罗河。成就历史的绝唱。诗人写道“端午追思抛玉粽/寻梦/缅怀诗祖泪盈眸/天问离骚传百世/只此/汨罗依旧摆龙舟/”。诗人祭奠屈子的同时,也抒发了一种壮志未酬的英雄侠胆。
全篇诗意萦回、趣味豁然。极富思辨精神。读之观之、思之辩之,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灵动的感悟。
(山高林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