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尘文艺 第564期
端午吟
蛟龙入海
每逢端午汨罗愁,怒吼涛声岂失由。
似有冤魂难控愤,应多巨浪不回头。
铭胸壮志苍天问,报国忠臣浩气留。
怀念屈公歌万世,永传华夏励千秋。
七律 齐心抗疫
吴以松
大疫经年仍未消,新冠病毒困吾曹。
舟行逆旅迢迢远,身在他乡碌碌劳。
封控岂能收六欲,宅家犹自养三高。
愁云惨雾谁驱散,万户青龙偃月刀。
端阳吟
黄元基
遗俗端阳履迹行,汩罗故事得人惊。
千家引酌菖蒲酒,万里相牵粽子情。
橘颂文光敷岁月,离骚玉粹遍乡城。
缅怀诗祖英魂屈,惟斩妖魔保太平。
屈原魂
文 / 杨震一
潇湘夜雨若盆倾,积忿怀沙楚客行。
一阙离骚忧故国,千重天问荡回声。
君王失道黎民苦,赤地昏茫浊水横。
欲谏无门何苟活,诗魂胆气盖祢衡。
七律•叹高温
文/荒山野樵
几日高温雨汗流,频挥竹扇也难收。
启窗消闷恨风少,踏径寻凉爱荫稠。
万里碧空添怅绪,一池清水解烦忧。
避炎躲进屠苏卧,读取诗章任梦游。
七律•六一节忆童年
文/荒山野樵
人生快乐在童年,无虑无忧度每天。
一觉醒来频幻想,三餐过后又生颠。
夏池戏水犹忘险,冬日踏冰呼遇缘。
更喜初秋凉爽夜,聆听故事对婵娟。
端午记
文/风文
遥望龙舟天际来,声声锣鼓更相催。
弄潮何惧挥珠汗,奋楫当为占斗魁。
鸭粽翻江追旧迹,艾菖煮水涤嚣埃。
谁言夜雨风流止,酒入雄黄自快哉。
七律 端午节赛龙舟
张广建(安徽亳州)
一锣令下百舟翔,两岸雷鸣万众狂。
剑劈清波衰鳖泣,桨催彩舸健蛟昂。
强儿奋勇争先进,倩女欢腾拍手忙。
为觅诗神巡水府,千年端午俗沿常。
七律•金川早景(新韵)
郭仁炳
金川两岸青枝舞,秀水单条翠鸟翔。
路侧石榴花绽放,滩旁芦苇叶芬芳。
涌出艳日浓霞隐,跳动清波淡雾藏。
赏景白翁行便道,观河老妪过闸墙。
注:金川即南京城北的金川河。
端午咏史
假语村言
端午离骚引共鸣,知音多是愣头青。
蒲风渔父矶头坐,芦雨笠蓑江畔行。
权贵党朋排异已,士儒门客礼师生。
三人有虎惑君主,一手遮天朝野倾。
端午寄笔
黄元基
(一)
虎岁端阳赉眼前,民间角黍续人缘。
石榴似火山坡上,溪客如春碧水边。
夺景风云逢雨色,争新草木接炎天。
亲朋好友依时送,是处飘香不辱年。
(二)
碧水沈湘悼屈平,裁诗酹酒说冤情。
石头作伴人犹灭,楚赋相随梦不成。
爱国忠臣千古颂,为民赤子九州迎。
谏言赴死皆无奈,巨著流芳贶好名。
(三)
且斟艾酒祭灵均,又洒硫磺送楚臣。
湘水滔滔思古韵,榴花灼灼忆诗人。
君王冷漠淹留梦,赤子多情涴染尘。
空有才华难报国,悲哀故事满江津。
(四)
清江有景赛龙舟,端午多情望眼收。
擂鼓喧哗和号角,呼声助阵伴鳌头。
万人拭目光荣报,两岸依时夙愿酬。
世俗无疑能忆念,空前慰悦敢争流。
(五)
载载裁诗忆屈原,文人有意雪奇冤。
离骚荟粹千毫寄,渔父精神万古存。
翰墨光辉和岁客,春秋故事比昆仑。
流芳楚赋犹知惜,垂史名声不断魂。
端午节
文/李金龙
龙舟并驾涌波涛,阵阵鼓声追浪高。
百姓悲歌怀屈子,诗人痛赋祭离骚。
盘盘米粽凝崇意,束束艾蒿驱孽妖。
泼墨挥毫书感慨,风云路上守情操。
遊薛仁贵故里
文/李金龙(山西河津)
初登卧虎冈,何惧朔风狂。
雁塔情脉脉,汾河意泱决。
寒窑豪气在,绕将赤诚藏。
千载烛香袅,英名万古扬。
河津九龙庙
文/李金龙(山西河津)
麟岛龙居处,攀登可拭天。
香萦诚信义,烛袅富康禅。
崖月笼寒石,松风扫夕烟。
眼开仙界景,欲返却流连。
端午祭
文 / 杨震一
一
愤世怀沙去,青山唤不回。
离骚留美誉,天问伴斜晖。
欲讨邪魔恶,当扬硬汉眉。
人神挥泪祭,皓魄驾虹飞。
二
岁岁端阳祭礼加,潇湘动鼓忍怀沙。
雄黄沥酒敬忠骨,艾草萦香润物华。
裹粽应添情与义,竞舟更逐雨和霞。
诗魂耿烈垂千古,绝唱余音绕万家。
五律•游感
文/老马伏骥
游赏张家界,睹斯万离奇。
金鞭情浪漫,玉笋插天驰。
神鬼千峰聚,丹青悬壁遗。
雨风滋肺腑,山水使人怡。
山东济宁嘉祥城李楼新区旁景
文/蓝天
河堤两岸风光绣,碧柳千垂左右摇。
石拱桥栏红紫色,关公庙上彩旗飘。
麦收吟
文/王进甫
端午农家收割忙,金黄麦粒欲归仓。
待时夏种完成后,车水马龙卖余粮。
五月再见( 藏头诗 )
作者 周 凰
五岳山峦晴翠雨,月明花下谈情侣。
再圆谁负好时光,见面相逢心醉语。
浣溪沙·端阳
(韩偓<宿醉离愁慢髻鬟>)
心尘
艾草菖蒲毒日悬,九歌天问汨罗牵。古今端午话文叹。
矢志为民倾万古,良言报国傲今贤。典型留与后人传。
虞美人 惜春
文/金菊凝香
黄莺对唱迷新绿,当是多情续。东风浩荡却无言,杨柳桃花接耳、似陈年。
当初春里呢喃话,莞尔芳心解。而今青草色犹深,汝于天涯何处、泪难禁。
虞美人 荷花
文/金菊凝香
青青伞下风吹过,嫩蕊初红破。出淤不染立凡尘,怒恼蜻蜓痴吻、假情真。
寻幽醉境频频顾,驱蝶乱相舞。棹歌声急染香衣,一任鸳鸯飞向、水东西。
暗香•端午寄怀(新韵)
张杰(黑龙江)
又说端午。
涌起千层浪,洞庭知汝!
叹楚王庸,香草高冠对虫蠹。
筋骨清奇比拟,望环中、小人如鼠。
有底线、敬祖持身,岁月破迷雾。
惊怵。
未颠覆。
奉此楚湘神,华夏真酷。
岳飞入户。
屈子当收弃疾部。
又望飞龙起舞,南北荡、江湖相顾。
寄神州、如铁壁,小人相妒?
临江仙:端午续笔
假语村言
端午民风包粽米,龙舟艾草雄黄。屈原故事再宣扬。愚忠实可笑,投水甚荒唐。
官场历来风险地,宫廷更露锋芒。书生自负又轻狂。忠言多逆耳,惹怒楚怀王。
五月的风
风彩
五月的风还在摇曳着桦树,路过的河,还在潮涨着升起的张帆。艾蒿的芳香弥漫着大地,把人们带进了端阳。
五月里的端阳,他穿越了时空的阻隔。青绿的艾蒿,熏香了历史,留下一段传奇。他扎根在寻常百姓的院落洼墙。清冷的月光依然如故,端午的情思点亮了追忆的灯。千百年来,沧海已变桑田。
滔滔江水,淘不尽感伤的泪花,长恨当歌,唱不尽离别的愁绪。百柯争流划不过的忧伤,跨越两千年的时空,那一根根绷带缠绕着五色的丝线,那一层层包裹飘香的棕叶,那一艘艘整装待发的龙舟,那一声声振动旳鼓声延续至今。
一曲《离骚》传颂千秋万代,托起沉雷般的《天问》。一部部《诗魂》问鼎出世,溅起了涛天的浪花。《天问》的求索,《九章》的豪放,《九歌》的光芒,一篇篇不朽的壮丽诗篇,抒写着历史的经典,闪耀着岁月的光芒。《屈原》那一身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影响着千秋万代,我从屈原的正气领略着光茫,为“茅屋所破”而歌的杜甫;影响着接连贬谪而书“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苏轼;影响着募兵抗金,“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影响着誓死不降金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屈原怀着简单执着而又崇高的热情与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怀着满腔的报国之志,爱民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汨罗江边,屈原吟唱着江水,江水也吟唱着古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独自聆听风雨,承受日月。“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这位银须长衫的老者悲愤一跃,定格成一道永恒的风景,警醒了后人。我仿佛听到他仰天长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穿越时空,两千年前的月光,是否如今天这般明亮?仰望星空,亘古不变的追忆,演绎成永恒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