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粽子,你身材匀称,棱角分明,气息芬芳;你的衣服整洁环保,身体晶莹柔软,皮肤洁白光滑,内心丰富多彩 ;你是民间给予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最高褒奖!白杨镇自古名吃众多,制作粽子的手艺人也层出不穷,代代相传。位于白杨树街头道桥西侧路北的一家粽子店,生意年年超好。端午时节,早晨三四点钟,前来买粽子的人们就络绎不绝了。它没有店名,但人们都知道,那是“麻子现粽子”!

转眼,又到了端午。
千百年来,人们都在沿袭着过端午的传统,吃粽子,赛龙舟 ,戴香囊,饮雄黄……其中,吃粽子是我国南北方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 在我们老家豫西的白杨镇是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从我记事起,便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两千多年前,一个清瘦老人,仰望苍天,他在忧虑那民生多艰的国家,他徘徊在汨罗江边,他愤怒!他哀伤!最后,他吟诵着“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带着满腔的悲愤,抱石投入了江中。这位老人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百姓们怕江中的鱼儿把屈原的尸体吃掉,就用粽叶包上稻米,投到江中让鱼儿吃,以保全英雄的尸体。

粽子的形状棱角分明,它象征着屈原人格的爱憎分明;粽子里包含的一颗红枣,象征着屈原的赤胆忠心。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种食物能像粽子这样寓意丰富!端午吃粽,表达了人们对爱国诗人的怀念。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端午节”,彰显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它犹如一道绚丽的彩虹,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端午节吃粽子还被人们赋予了美好的愿望。每逢端午节,人们能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亲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这些亲情与美好都来源于棱角分明,柔软香甜的粽子。

现在,我早已过上了退休的生活。每到端午,孩子们都会送来五花八门的粽子,有肉馅的,有枣泥的,有豆沙的,有小米的,大米的等等,但我总也忘不掉老家白杨树街上麻子现家的糯米粽子。
提起麻子现,白杨树街人都知道,不是知道他脸上有麻子,而是知道他家的粽子好吃。早年,他家的粽子在白杨方圆几十里是出了名的,打我记事起,就知道他家的粽子个大,柔软,香甜!母亲生前学包的就是麻子现粽子,每到端午节,母亲总要包一些。当然,包粽子的过程也是很讲究的!听母亲说,要先从芦苇地里采摘一些芦苇叶当粽叶,把粽叶拿回家洗干净后,一张张展开再折叠起来,用细绳捆住,放在锅里用沸水煮二十分钟;事先,把上等的糯米泡进水里,大约得泡5个小时。这以后,把粽叶展开,开始包粽子。

包粽子是个技术活,它要个大,饱满,还得棱角分明!开始,先把三四个粽叶错开摞住折成漏斗形,下面有个尖尖的角,然后往里面装米。装米时,一定要把紧底部,防止米漏出来。装到一半的地方,往里面放一个大红枣,再往里面装米,装满后开始包扎。包粽子的关键就看你这一扎了!能扎的,扎成三棱角,鼓鼓腾腾,棱角分明!不会扎的,三个角还带了些突起的部分,四个角又不明显,那叫不伦不类,很不美观。包好后,该是最后一道工序了。煮粽子,这大约需两个小时,最后就成了。
我们老家有个风俗,就是每到端午节,母亲都要去瞧刚出门的闺女,并且,都要带麻花和粽子,所以,一到农历五月初五、初六这两天,白杨街上和周围东西马村,东庄漫流,徐阳沿村的人们,凌晨三四点就赶到麻子现家买粽子。他家大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那才真叫门庭若市呀!

麻子现家的粽子供不应求。随着他和他老伴都年纪大了,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手艺,接着包粽子、卖粽子。他们一家都是朴实的庄稼人,为人厚道。他看很多人买不到他家的粽子,也很着急。于是,就把手艺传给前来他家取经的人。刚开始,人们煮不出麻子现家粽子的味道,后来,不少人就慢慢学会了。现在,全街有十几家卖粽子的,你到街上,随便买一个,咬一口,就有麻子现家粽子的味道!可以说,白杨的粽子,也随着白杨麻花,白杨火烧馍等美食名扬四乡,名扬宜阳!
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过端午节,我就盼着吃一个麻子现家的粽子,才觉得这个节过的丰盛!后来,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了娃,娃们也爱吃粽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到夏天,街上总有卖粽子的。隔三差五,我婆婆都要给她的孙子孙女们买粽子吃。孩子们吃着粽子,满满的幸福感!现在,我有了孙子孙女,他们也爱吃白杨的粽子。夏天,我每次回老家,回县城时总要带一些粽子,到县城,送给亲戚、朋友、邻居。他们都夸白杨的粽子柔软,香甜!听着他们的夸赞,我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感!

这么多年过去了,麻子现也早已离开了人世,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老家白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阔的北环路;琳琅满目的门市;热闹的足球场;横穿东西的高速公路。但端午节里,大街两旁的白杨粽子,白杨麻花,依然是老家不褪色的风景! 愿白杨人的个性气质永远像粽子的外形那样不卑不亢,棱角分明!愿白杨人民的生活像粽子里面的糯米和红枣那样,永远甜蜜,永远飘香!

作者简介:白北选,宜阳县白杨镇人,退休教师,现居于宜阳县城,文学爱好者,有多个作品在网络公众平台发表。

主播简介:田俊换,网名田添,宜阳县白杨镇人,白杨镇五区教师,人生信条“努力做好自己”。

(责任编辑: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