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不能没有“祈福”
文/齐云居人 图/一善融媒

有人问:为什么祖先在一年当中除了二十四节气外,还设定了那么多的“传统节日”?
回答是:不是因为古人喜欢过节,更不是因为祖先们闲着没事儿,天天不是纪念这个,就是看重那个。而是,祖先们要找关键点:“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光,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易经语)以期祈福,修福。

就先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直至今天,哪怕是全民苦于“春运”,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全国大挪移似的幸福“搬兵”。为什么呢?就是为了找回“家”的幸福味道。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亲近家人,祭拜祖宗,祝福新年。春节,万象更新,一元复始,天地之德因“生”而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是如此。
再拿“清明节”说说。
祭拜祖宗,自古都是“清明节”的主要内容。但回归八荒,置身四野,观莺飞,看草长也顺其自然。前者可谓与鬼神合其吉凶,后者可谓接天气,和地气呀,与天地合德。也是祈福,修福的好季节。
以此类推,端午节也好,中秋节也好,重阳节也好,无一例外适合用来祭祖祈福。
综上所述,祖先们为我们设定而创传下来的“传统节日”,都是为了教导我们后代一年,一辈子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祈福”。教会把“祈福”文化融进了家庭、事业和生活。

试想一想,祖先坟前、祠堂中、宫庙里,哪里不是为了祈福而设呢?
在研究中西文化时,我们越来越自信为什么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是因为我们有“传统节日”如此严谨而科学的祈福文化体系传承。我们愈发清楚,我们的生命能量和智慧与“祈福”息息相关,与只如夏花的西方文化孕育的精明强干截然不同。我们很自豪地在恢复传统节日的同时,找回了龙的传人的“家文化”和“国文明”。

十八大之后,国家公祭日、烈士日创立了,传统节日恢复且愈受重视了,祠堂建设和各种博物馆建设得到重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了,这就是民族复兴的前奏,礼敬圣贤,弘道祈福的进行曲,我们马上可以听到了。
我们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全民祈福,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人民觉醒祈福,我们要家族兴旺,事业兴隆,也需要祈福。
但是,事实上,还有多少人因一句“迷信”,而不敢祈福,甚至因为忙碌,来不及或者忽略了祭祀祈福。

不祈福,求福福不至。
不祈福,天地不通,道法不灵,人丁不兴。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的“信”和“仰”既有对当下我党领导下红色文化的遵循,更应该有对历代圣贤祭祀文化精神的倚重和继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