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念是什么?
如果时间是一把尺子,够不够衡量它的绵厚深长?
相思成灾,梦醒复如是……
伴随季节来去,日月起起落落,在我窗前……那身影挥之不去。
渴望重逢,哪怕是擦肩而过的一瞥。
是晨曦?还是笑靥?河畔的露水,草尖的星芒,雏菊的芬芳,化作一股苦涩涩的甜香……
徘徊,在我的梦乡……
【国风.王风.采葛】原文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释】①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②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③所谓“三秋”,古今《诗经》诠释学家众说纷纭。孟秋、仲秋、季秋矣,三秋为秋季第三个月,农历九月也。④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
【题解】本篇由于只是表现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近人则多主恋歌说。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
【背景】公元前531年,楚灵王派公子弃疾围困蔡国。同年十一月,灭掉蔡国,派公子弃疾担任蔡公,管理蔡国。楚国灭掉蔡国三年后,公子弃疾杀害楚灵王,自立为王,是为楚平王。楚公子弃疾霸蔡,爱上了郥阳封人女,多次去郥阳城,其父皆托辞女儿出去采这、采那去了,无奈之下写此信表达爱幕之意。《朱熹•诗集传》曰:盖淫奔者托以行也。失之,《左传》有详载,两人史实为私奔,而非淫奔。《诗经》无《楚风》,而楚子又已僭王,是故而编入《王风》吧。真正的《诗经•楚风》,《楚辞》是也。《左传•昭公十九年》记载:“楚子之在蔡也,郥阳封人之女奔之,生太子健”。是年为公元前523年,距平王室相隔近二百年,不知是何人何时编入《诗经•王风》的。 郥(音贝),上古时周文王的一个儿子被封在今天的河北省巨鹿浿水,建立了郥国。
【赏析】《采葛》抒写热恋中渴望与恋人相见的情感。诗仍然主要是重叠的复沓形式,“采葛”、“采萧”、“采艾“都是劳动的生活,但思念的情感的却一层比一层更深,从“三月”到“三秋”、“三岁”。夸张却不失真,非如此说,不足以抒发内心的情感。一说朋友相念。
备注:自古以来,政治的败坏,下层百姓总认为是奸臣的过错,君王都是好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君王身份太高,不敢否定,而将批判指向大臣,还可以不承担因之带来的后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愚昧百姓的真实想法,他们心目中的楚平王,确实是有政绩的,而且远远算不上暴虐。客观地说,楚平王为人的确不差,史书的记载和上面所引的竹简简文皆可以为证。他本来是个名声很好的人,还在当陈蔡公的时候,晋国贵族叔向就曾赞扬他治政清明,使得朝中苛慝不起,境内盗贼平息,还能控制自己的私欲,以顺应民心,很得百姓拥护。这些评价都是很实在的,平王确实因此顺利地获得了国君的位置。可是偏偏在他即位为楚王之后,却给国家带来了灭顶之灾。他因为英雄难过美人关,抢了儿子的老婆,从此在内心留下了内疚和阴影,以致不得不在后来处处弥缝,陷入无休止的被动之中,最终杀亲子屠良臣,闹得不可收拾……总之,从后人的谥号“景平”可以看出,死后三年被伍子胥鞭尸的楚平王似乎没那么差劲,少年时代曾留下《采葛》这么美妙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