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一百三十五
作者/康金印 主播/牧歌
《论语》各章、译文、点评及各篇要点提示(十九)子张1—4章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士人见了危难的事,能舍命相助;见到财利的事,能想着道义;祭祀时,能想到对长辈的诚敬;治丧时,能想着哀痛,他做得也就可以了。”
点评:本章子张所说士人品德修养,应做到:见危舍命相助、见利思义、祭祀诚敬、治丧哀痛。这些内容孔子曾反复谈过,不《宪问》中他曾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八佾》中他曾说“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这四点都是孔子思想的精华。子张把它综合表述出来,可见孔子思想已深深影响了学生。

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文:子张说:“所守的德不能发扬光大,信仰的道不能忠实,这样的人怎么算有德、有道,怎么算无德、无道?(他们有无德道都无足轻重。)”
点评:本章子张谈行德重道的标准,他认为行德要能光大德、信道要能永远“忠实于道”,他还认为达不到这一标准的人无足轻重。子张对行德信道提出严格要求是对的,但对所有人都要求达到高标准就显得脱离
实际了,尤其说人家“无足轻重”,更显得偏激了。

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日:“子夏云何?”对日:“子夏日:‘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비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
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问怎么交朋友。子张说:“你的老师子夏说了什么?”学生说:“子夏说:‘可以的就与他交,那不可以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他说的与我听到的道理不同:君子尊重贤人,也能包容众人;称赞好人,也能怜惜无能的人。我要是个大贤人,对什么人能不容纳呢?我要是不贤的人,别人将拒绝我,我还怎么拒绝别人呢?”
点评:本章记子夏、子张对交友的不同认识。子夏老实厚道,提出植交友原则“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子张好胜、偏激,提出广交友原“尊贤容众,嘉善矜不能”。他们两个像瞎子摸象,摸到身子的说象像一面墙,摸到大腿的说象像大柱子。其实两个原则可适应不同人群,可并存,它们是对十六字“交友经”的补充,是“交友经”的一个部分。

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子夏说:“虽然是些小技艺,也必然有可取的地方。要拿这小技艺去推进远大的事业,就怕泥泞太多难通达了。因此君子不抓小道。” 这种对小道难致远的认识,是时代局限。袁隆平搞水稻杂交,为世界解决粮食不足,就是“小道”致远。
点评:本章子夏认为“小道”虽有“可观”,但不能“致远”,因此君子应抓大放小,树大志、谋大道、干大事、弃小道。汉代经师认为,本章内容是子夏接闻孔子的话。大约是孔子感到子夏虽长于经义,但过于拘泥细节,因而嘱他小道虽有可观之处,但用于长远的大事怕难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及《汉书。蔡邕传》)。子夏虽然记述了孔子的话,但最终没有听孔子弃小道的话,结果他成了训诂学的发明者。他用这“小道”推进了对古代文化的研究,至今人们仍在用它“致远”。说“小道”不能致远,是时代认知的局限。那时孔子还以农圃为小道,樊迟请教还说他是小人儒,他认为搞农业干不出大事业。从办事应抓主要矛盾说,“抓大放小”是对的。从子夏所处时代说,他们认为的“小道”今天不一定还是小道,不能用今天的认识责求古人,也不能被古人的局限束住手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