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槐福荫西北留
文/沈五群
慕名走进信都区文化名村西北留,老街上一株千年古槐,含笑向我频频招 手。
出于好奇和敬仰,我大步走近这位“老寿星”,深情地行施注目礼,相见恨晚地与其进行心灵沟通。
西北留村老支书张喜魁,说起街头古槐口吐莲花,滔滔不绝为我讲了一大堆与古槐有关的轶事趣事。
西北留村位于邢台市西南角信都区李村镇境内,是一个拥有5000多人的行政大村,也是一个商贸繁荣昌盛的富裕村,更是一个闻名遐迩的省、市级文明村!
根深叶茂的古槐伫立街头,是西北留村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是西北留村彰显历史文化底蕴的“活化石”,更是西北留村传承文明礼仪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元朝末年,一代奇才刘伯温,就是在西北留村古槐树下的农家小院呱呱坠地,就是在这株富有灵性的古槐树下渐渐长大,就是从这株遮天蔽日的古槐绿荫下奋力一跃,蟾宫折桂走向仕途辉煌,协助明朝开国皇帝打天下而名垂青史。
西北留街头的古槐,是中国正宗的传统树种,大名鼎鼎叫国槐。如今,好多城市分别把国槐选命为市树而骄傲。
西北留村街头古槐的槐字,与民间传说中魁星的魁字近似。为此,村民们普遍认为,街头古槐颇有灵性和灵气。
上学的孩子们在古槐树下读书,定会沾上灵气鱼跃龙门,定会蟾宫折桂高中魁首。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常年吸取日月精华,西北留村街头的古槐,真的是凝聚出了灵性和灵气。
数百年来,西北留村在街头古槐的福荫庇佑下,果真是百业兴旺人才辈出。
据统计,西北留村在明、清两代,先后涌出秀才51名,喜获7块荣誉匾牌。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仅一个普通村庄,便先后有442人走进大专以上高等学府深造。其中有2名博士后,有11人荣获博士学位,有63人荣获硕士学位,有265人荣获学士学位。
以上这些个令人骄傲令人自豪的闪光数字,以铁的事实,充分印证了“村有国槐,紫气东来;家近国槐,繁华三代”的经典格言。

令人惊喜的是,西北留村老街上居然有两株明代古槐,而且相距仅一百多米,堪称姊妹槐。
西边这株古槐俗称张家古槐,树高13.8米,冠幅15.6米,胸围280厘米;东侧这株古槐俗称任家古槐,树高12.2米,冠幅14.6米,胸围240.8厘米。
令人开心的是,这对姊妹槐同时被列入《邢台古树名木》一书而名扬天下。
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好日子里,邢台市人民政府宋华英市长及有关随从人员,慕名前来西北留村实地调研上党课。
满面春风的宋市长徒步视察村容村貌,立即对兩株明代古槐一见钟情,尤其是对张家古槐下的特色人才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听罢老支书绘声绘色的介绍,英姿飒飒的女市长喜上眉梢。
宋市长在实地察看和亲自体验后,对西北留村的党建工作、村容村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百年党庆书画展、乡艺演出、村史馆的农耕具、村庄发展历程、革命烈士和历届村干部简介图表展示等项工作连声夸赞:“全邢台5000多个农村,都像西北留村这样扎实肯干、这样业绩喜人,那就太好不过了!”
同时,宋市长还对老支书张喜魁主动让贤,把新班子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明智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

在张家古槐南侧冠幅境内,便是西北留村双委办公室和文化活动中心大院。
走进西北留村文化活动大院,走进独具特色的村史馆,瞬间令我心头一热。
只见整座村史馆匠心独运,有条不紊地摆放着历代乡村古老的农具、农家生活用品。那一张张耧犁耢耙,那一套套簸箩簸箕,那一件件荆筐笊篱,诸多农家宝贝疙瘩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仔细审视这些曾经使用和熟悉的物品,仿佛穿越进明、清、民国时期的乡村生活,仿佛走进邢台乡村的历史深处,仿佛置身于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顿时令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坐在张家古槐下小憩,惊喜打开《西北留村志》,我立刻被这本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装帧独具特色的村志点亮了眼球。
数年前,我曾被聘为一家县志特邀编辑,曾对周边县市的原创志书,认真细致地进行了审视、研究和参考。如今一看西北留的村志,深深感到这家村志非同一般,足以与档次较高的县志媲美,倏地
感到西北留村历史文化底蕴相当深厚!
一轮夕阳含笑对我提醒,魅力四射的晚霞,把街头古槐映射得绚丽多姿。
站起身来,我恋恋不舍和老支书握手道别。
此时此刻,我蓦然发现我也沾上了街头古槐的灵气,一缕缕创作的灵感,宛如一泓喷涌的泉水,汩汩汇成一条以古槐为主题的散文框架,明快清晰地呈现在我的脑海……
作者简介:沈五群,河北邢台人,笔名高云。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邢台作家协会会员。曾应邀编纂出版邢台县党史第三册,并被《邢台县志》聘为特邀编辑之一,著有《太行追梦》《美在太行》等散文游记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