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正永学术论文系列作品
登高望远诗格律〈一〉

中国古代哲学精髓是大道至简,万物皆有法,大道至简就是把握事物根本性质及其特征,以其简要和高明,达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在大道至简的哲学思想指引下,方块汉字传承着以象形、会义、指事、形音、假借等表义方法;汉字注音传承着由声母、韵母、声调三要素合成单音节的字音的方法;汉字使用则传承着古训“文从字顺”的方法。古训“文从字顺”就是直接文从字义。
直接文从字义,就是“音随义行的随机平仄”。音随义行,也使字音的声母韵母声调连同随行。字义是纲,字音是目,纲举目张,有条不紊,大道至简,取法乎上。适用于所有文体,因此,先秦诸子的文赋策论,诗经,楚辞,汉乐府,四言、五言、七言及杂言诗,以及现代的白话诗文,无不如此。于是,刘邦能即兴《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曹植能临事《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的南朝齐梁时期,沈约撰《四声谱》,要以“音随义行的设定平仄”写律诗,这实质上就把直接文从字义扭曲为间接文从字义。因其过于烦琐,诗人们使用不积极,清醒者更是反对、抵触。直到唐初沈佺期、宋之问等人,将其简化成唐律《平仄谱》,又因科举取士要应试律诗,于是《平仄谱》才盛行于律诗。
这个律诗格律包括:(1)限定四联八句,中间两联修辞对仗,五言律40字,七言律56字;(2)偶数句末字押韵;(3)每句都设定平仄;(4)押平声韵。
如果(1)(2),还是传承着直接文从字义,即“音随义行的随机平仄”的,是本色的古风式律诗;但是叠加(3)(4)以后,整体上就是“音随义行的设定平仄”,即是间接文从字义的格律诗。可见(3)(4)成了画蛇添足的败笔,败笔寄生其中,渐成顽疾,千百年来未能根治。
直接文从字义,“音随义行的随机平仄”,是以字义为纲,字音为目,纲举目张,是大道至简,取法乎上。
而间接文从字义,“音随义行的设定平仄”,是以平仄为纲,字义亦目亦纲,颠倒互缠的纲目关系,不可能纲举目张。还引起诗、词、曲韵书的不统一,把字典里的同韵字,分出多个不同韵部来,不是向着取法乎上大道至简进步,而是拧着劲地舍高就低,取法乎下。
现在用《中华通韵》统一韵书,意义重大。但更重要和紧迫的还是要统一诗词格律于直接文从字义,即“音随义行的随机平仄”。
是的,只有舍弃《四声谱》《平仄谱》,才能根治它的顽疾,使诗词格律为:(1)限定四联八句,中间两联修辞对仗,五言律40字,七言律56字;(2)偶数句末字押韵。如此足矣!这是根治平仄格律败笔的古风式律诗。
首先,它是一脉相承的直接文从字义,是大道至简的取法乎上;
其次,在限定篇幅中,强化了对仗修辞的定量定位。
这样的古风式律诗,来自于不限篇幅长短,不限对仗修辞数量和定位的古风诗,又以提升必要难度而区别于广义的古风诗。
这种古风式律诗,是“音随义行的随机平仄”,它有多少种平仄排列呢?
用数学排列方法,若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算,五言句是5个4连乘的积,是1024种;七言句是7个4连乘的积,是16384种。若按平仄两种声调算,五言句就是5个2连乘的积,是32种;七言句就是7个2连乘的积,是128种。
古风诗的押韵句也不限平仄,意味着什么呢?若限平仄,连乘式的最后一位只能是1,即五言句就只有4个2连乘的积,只有16种平仄排列,比原来32种减少了一半;同理,七言句只有64种句式,也比原来128种减少了一半。不限平仄的深意在于,使押韵句和非押韵句都有同等数量的随机平仄句式,保持同等的结构张力和艺术表现力。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语言的字音平仄乃至语法结构,会有必然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一字一音是不变的,直接文从字义是不变的。以此两种不变而应其他万变,这就是大道至简的哲学精髓。
文字音韵节奏感的最小单位是一字一音,无论齐言杂言,皆可以依语法结构的句义,而灵动地构成恰当的组合节奏,齐言总有对称方正的音韵节奏感,杂言又总有错落有致的音韵节奏感,无论方言还是普通话都是这样,这都是一字一音单音节的高妙之处,是得来全不费工夫的胎带优生。
五言诗的全部32种平仄排列,七言诗的全部128种平仄排列,它们是古风诗音韵节奏的总集合。律诗所选用的4种及其各种变通增加,也属于这个总集合中,也是古风诗音韵节奏,这是其一。其二,再从另一角度分析,字音的声母、韵母是字音的核心音韵,比声调更有说服力。于是我用电子数据表,将同字数的律诗和古风诗的声母、韵母,进行数理统计,交叉比,平行比,结果都呈随机性分布状态,这也表明它们的确是同质的音韵节奏。
数学排列,揭示了设定平仄的偏狭;数理统计分析,揭示了所谓能增加音韵节奏的虚无。既偏狭又虚无,的确是多此一举的败笔。
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才算达到了完善的程度。通过以上哲理和数理分析,深感上古祖先早已发现并确立以“音随义行的随机平仄”为文从字顺的古训,是把大道至简的中国古代哲学智慧,运用得出神入化,也成功地运用了数学且达到了高度完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