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节与父亲絮语
文·诵/吴德忱
亲爱的父亲:
今天是父亲节。对于这个节日,您压根儿就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过过。其实,这是个洋节。中国有没有自己的父亲节,孩儿不曾考证。据说,抗日即将胜利的那一年,由上海爱国人士发起,把八月八日定位父亲节,讴歌为国捐躯的烈士们。不知有无此事,反正新中国没有自己的父亲节。
父亲,您别见怪,您没有听说没有见过的好多事情在您离开以后,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这些我以后跟您说。今天是您和我的节日,我们爷俩一起来过个节日吧。父亲,说实在的,我也没有正经过过父亲节,朋友的一个短信,儿女的一个电话,夫人的一个祝福……,方使我猛然想起自己的节日,在道声谢谢声中茫然而过。我不知道如何过父亲节才有意义,但我知道,凡是流传下来的节日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都为了纪念,为了感恩,为了快乐,为了祝福……。

父亲,与母亲节一样,我想父亲节也是为了让子女感恩父亲。人们都赞美母亲,称之为伟大,更把祖国比喻母亲。曾记得,“祖国啊,我的母亲”让我激动不已,“世上只有妈妈好”也让我泪流满面。母亲是伟大的,伟大得怎么歌颂、怎么爱戴、怎么孝敬都不为过。那父亲呢?父亲也是伟大的。母亲生育了人类,父亲拯救了人类。父亲除伟大之外,还让人感觉更加神圣,更加刚毅,更加辛劳,更加富有牺牲精神……
父亲,您是孝顺的儿子。祖母在分家时选择了您,您没有因此而多要一分财产。您独自赡养自己的母亲近二十年,其他兄弟四人没有一丝承担,您没有一丁点怨言。您把最暖和的炕头让祖母睡,把最顺口的饭菜给祖母吃,在祖母以九十七岁高龄离开我们的时候,您像孩子一样痛哭不已。您孝敬老人的品德是留给我诸多遗产之一,让我也努力象您孝敬祖母一样来孝敬您,应了“老猫床上睡,一辈留一辈”那句古训。但我知道,在孝敬老人方面我不如您,这是令我痛苦得无法补偿的一件憾事。

父亲,您是一位爱国的普通农民百姓。您参加了解放长春打飞机场的那场战斗的后勤支援。家里应征要出一台车,当时老叔是车“老板子”,按理他应该去。可是您没有让老叔去,您说老叔没有儿子,您有四个儿子,死了也不怕。战争年代后勤支援也有极大的风险,而您却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给了您弟弟,这是多么深厚的兄弟情义啊!这件事不但让全家族的人敬佩您,也让全村的人高看您。您不曾赶过马车,却赶车和三伯父一起支前三天三夜。安全回家后,大家族还杀了一头猪庆贺您和三伯父平安归来。
父亲,您是有名的勤俭之人。一个饭粒掉在桌子上您去捡,地里散落的粮食您去捡,院子有个豆粒您也去捡,一个菜叶,一把野菜在您眼里都是丢不得的的好东西,人不能吃,猪和家禽总可以吃啊。记得您和母亲在生产队劳动之余或回家的路上都去采摘野菜喂猪,遇有烧柴必定拾起来,因为那年月什么都缺,什么都不够用,人吃不饱,灶膛也吃不饱。就凭着这种精神,您把家操持成农村上乘之家,而且每年还拿出近200元供我读书。我知道,一个农民劳累一天也挣不上几毛钱,不好年头还得倒找钱领口粮。这钱是您卖鸡蛋、卖头猪省吃俭用积攒的呀。

父亲,您有一双勤劳技巧的手,我曾试图写一篇赞美手的散文,可是我没有那样的才华,只好懊悔作罢。您的手就是值得赞美的最普通的劳作之手。家里使用筐篓都是您自己编成的。记得那时房前的河沟两岸柳条成排,您把那细嫩的柳条割下,编成大小不等的筐和花篓,有的还把柳条的青皮剥掉,编成精美的菜篮,让人喜欢得不忍使用。每次放学回家做完作业,我就背起您编的花篓到野外搂柴火,装得满满的,还要到花篓上踩一踩,用最大的力气压实,花篓顶端还起成摞,用绳子拦住,以求多背回家一些柴火。您还有雅兴编鱼蓄笼,晚上把它放在河沟里蓄鱼,第二天天蒙蒙亮您就去起鱼,有时这也是我愿意去做的一件美差。用蓄来的鱼做成鱼酱是下饭的美肴,“小鱼烂虾,费饭冤家”,指的就是这样的鱼酱。您还用秫秸编成炕席,有的给自己用,有的给亲戚朋友家用,更多的是您把编好的炕席拿到小合隆集市上卖,单片的卖三元一领,双片的五元一领。十几里的路程,几十斤重负,大都赶在冬季,想想您那弯曲的背,蹒跚的载重的双腿,直到现在还让我惜惜作痛。您就像那轰鸣的马达,不停的运转,家庭、生活、子女是您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

父亲,您是极普通极普通的农民,在别人的眼里,您构不成伟大。可是,在我的心中,您是伟大的父亲。您没有扭转乾坤的力量,您也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您始终在贫瘠的土地上挣扎,承载着一个家族的重负,赡养了自己的母亲,养育了您的儿女。您四个儿子都是国家的普通干部和工人,又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仅凭这一点,您就是一位让人尊敬的伟大的父亲,更何况您是在农村把他们送到城市的呀。
父亲,我知道您一生都不曾饮酒,我们生活在一起的那些年月即使是逢年过节也没有饮过。今天,您就破个例,让我敬您一杯酒吧,穿过故乡的土地,渗透到另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沁人心肺的酒香一定会唤起您的记忆,让您知道,在您曾经生活过的世界上您的儿子还在想念着您,还在想念着您啊!
2009年父亲节之夜
作者简介:吴德忱 ,吉林长春人。曾长期从事财政经济工作,受聘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客座教授。退休后,走进书香墨海,有散文和诗作出版。喜欢在文字中寻求快乐,在快乐中安度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