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我们国家千百年来,随着时代改变,唐宋年间的这些清规戒律差不多都没有了,有也是没有力量。古代的学者都是为道而来,人我是非没有了,自己修行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长长短短的?没有。
临济禅师到大愚会下,说自己在黄蘗那里三次问话三次被打,不知有过无过,大愚说:黄蘗这老汉,婆心太切!临济就开悟了,这不是他们一言半语就开悟了,是因缘成熟了,因缘不成熟,就是怎么打、怎么说不也行!
我们在这里修行,一时一刻也不能忘了佛菩萨、善知识的慈悲摄受,你就是证了四果阿罗汉,佛不加被的话,你什么殊胜功德都成就不了;法云地是十地菩萨,他威德炽盛,佛不加被就没有办法究竟成佛;无边阿僧祇诸大菩萨想见普贤身都见不到,为什么?他没修普贤行。
道场里面要修苦行,要时时忏悔,不能懒惰,一懒惰就要堕落,要护持道场,关心常住一草一木,不能浪费,不能多用常住的一针一线,应该是大家的东西,就要发给大家,供养三宝的东西,就不能单单供养哪个宝,三宝都要供养。佛宝、法宝要常住负责,常住要维持道场,没有钱不行。
如果说现前僧物,一个也不留,那常住需要用的时候怎么办?佛已经灭度了,供养佛的东西谁也消受不了,不能把供养佛的东西卖了,谁能买得起呀?大悲佛祖的东西,谁也没有资格估计个价钱。
常住的东西不能随随便便拿去就用,那你要负因果责任。这出家信佛没有别的,第一就是信因果,如是因,如是果,一点也不会错,你说你不相信,这不是你信不信的事,你相信是这个样子,你不相信也是这个样子。你逃不掉,你再有本事也不中!
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都要持戒,不持戒不行,不要说我们凡夫了,就是证了果位也不行,犯了戒也要堕落。可是有一样,若是修行见了性的人,那就不容易堕落了。见了性的人就不被这个生死所约束,生命等虚空界,他在这一切处之中无在无不在。
我们要赶快修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眼下你虽然还没有见性,但要相信自己有佛性,修行哪一种法门都能见性,参禅是见性,念佛见自性,弥陀也是见性。
这历代的善知识明心见性成佛的多得很呐!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还没见性呢?为什么生死还没了呢?你要问一问自己是不是一心一意在这里修行?说放下来放下来,你放下了没有?说忏悔,你忏悔了没有?犯了四根本戒,不通忏悔,如人斩首,不得活命。
不要说是犯了根本大戒,就是犯了十三僧残,忏悔就难呐!那得有二十个清净比丘帮你做事法忏,这现在你说忏悔了,光嘴说,没有一点实际,没有一点表示,那怎么行?
《梵网经》说,忏悔要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花,种种异相,罪便得灭。你是不是这个样呢?忏悔就是三年五载,时间久了就清净了,不是弄个三两天算了,那可不行。
即使没有犯大戒,那微细的戒很多呀,就算一个突吉罗犯了,你修行坐禅就有妨碍,比如一个水囊,穿一个小眼,水就会往外流,这也属于不清净。
要时时惭愧,时时用功,用功就是真惭愧,惭愧就要真用功,吃饭睡觉都要注意,自己的功夫话头还在不在?二六时一切处都要用功啊,你是要了生死的,不能马马虎虎算了,马马虎虎算不了啊!
功夫不现前你生死不了,还要等到什么时间呢?要努力今生就要解脱,不要等来生啦,来生靠得住靠不住不一定啊!不管怎么说你这和尚服穿上了,你不要空过日子,不要辜负你自己呀!
譬如明眼人,能避险恶道;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 ──《十诵律》
在佛教戒律的圣典《十诵律》里,有四句偈很好:‘譬如明眼人,能避险恶道;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意思是:一个持守净戒的人,就像明眼之人,可以避开险恶的陷阱;真正聪明的人是以戒为师,远离所有的罪恶。
一个眼睛健全的人,能将道路看得清清楚楚,好比世间聪明的人,能看清善恶、是非、好坏,可以舍恶从善,舍非从是。什么是明眼的人?就是不做恶事,懂得佛法的人。一个人明白因果,懂得持守净戒,就有能力判断什么是正道,避开不正的道路。
今日社会,有很多懵懂的青少年,不知道恶道艰险,任意为非作歹,等到东窗事发,懊悔己迟。所以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在各地发动并倡导‘净化人心七诫活动’,就是希望大家都能遵守七诫。诫,指的是七种生活的指导,七诫分别是:一诫烟毒,二诫色-情,三诫暴力,四诫偷盗,五诫赌博,六诫酗酒,七诫恶口。人人奉行‘七诫运动’,就能提高国民的生活素质,建立祥和社会。如〈七诫歌〉所言:
一诫烟毒把命保,健康长寿是目标;戒菸戒毒我做到,家庭社会一定好。
二诫色-情没污染,夫妻恩爱到头老;可怜雏妓我要保,助人助己菩萨道。
三诫暴力不动怒,处处祥和有礼貌;凡事忍让一步想,必得顺心好果报。
四诫偷盗不贪心,知足常乐没烦恼;谨守此戒得富贵,拥有哪有享有好?
五诫赌博除贪念,沉迷牌桌被钱钓;日夜颠倒不工作,纵赢钱财输妻子。
六诫酗酒不狂饮,保有清醒的头脑;智慧常明体安康,家庭美满第一招。
七诫恶口防是非,爱语布施是妙宝;给人欢喜常赞叹,犹如莲香到处飘。
佛陀在入灭前,告诫弟子们,要以戒为师。戒如暗夜的明灯、沙漠的水源,聪明的人要想防非止恶,在人生旅途上安全过关,只要奉行七诫,持守五戒,就能让我们远离诸恶,得到清净的法乐。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对于一切众生来说,最宝贵的是它的生命。一个国家的法律要惩罚罪人,最重的刑罚无过于死刑。从中我们就能够了解:天下最大恶行就是杀生;而天下最高的善行就是放生。
生活在海、陆、空中的各类众生,他们在形体上与人类虽然有差异,但它们一念的觉性以及贪生怕死的本能跟人类没有两样。并且动物可能是我们多生多劫以来的六亲眷属。动物贪生怕死的本能你可以通过观察他们被抓、宰杀时惊恐逃命、哀鸣乞命的神态得知。你别看猪平时很笨,但要宰它时,它逃命时跳墙登屋的敏捷动作跟平时大不一样!当一只鸡被宰时,同类都很震惊,都在那里鸣叫;一只猪被屠宰时,所有其他的猪都恐惧,给他们饮食他们都吃不下。
这跟人类遇到敌军屠城,亲眼见到父母被残害,目及妻儿子女被肢解的情形又有什么两样呢?一些动物被宰杀时,或五脏被剖开,但还没有断气;或咽喉被割断,但是眼睛闭不上,此种情况下还想求生。这跟人类命终时,或被刺刀刺下去,痛苦地按着伤口,眼睛盯着下毒手的人点头示意:“你这家伙刺我一刀,我要认准你,生生世世不会忘记报复你”的情形没有差异!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给被杀前的人把眼睛蒙上的道理。
人类以残忍之心杀害动物,与他们所结的深仇大恨,生生世世都难以了结!当动物即将被宰杀的关键时刻,如果忽然遇到一位或一群善人,出钱把它赎买下来,放回江河里面遨游,放回虚空里面翱翔,这些动物的感恩会是多么的深广!这些都需要设身处地的去体会。我们不仅不能去杀害它们,更要积极行放生业。
菩萨十重戒,泛指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嗔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一共十戒。佛告诸佛子言:不诵此戒者,非菩萨。应当学,敬心奉持。
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淂戒,皆名第一清净者。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杀戒
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自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盗戒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姐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妄语戒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说四众过戒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自赞毁他戒
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悭惜加毁戒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于与。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嗔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谤三宝戒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以往,学人往往把戒律孤立起来修学,甚至将戒律当做一切,只见戒律而不见佛法,使持戒成为一种形式、片面而孤立的行为。事实上,戒律只是佛法修学体系的一个基础,必须将其放在整个修学体系中去理解,才能更好地学戒、持戒。在此,我想从佛法修学体系的五大要素,来谈谈如何修学戒律。
一、皈依是灵魂皈依,是持戒的灵魂。
我们受戒,是从皈依中获得戒体。比如五戒、八戒、沙弥十戒,都是由三皈获得戒体。所以在受持五戒、八戒的仪轨中都有皈依的内容,分别为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十戒三皈。
比丘戒也不例外。僧团成立之初,僧众曾依“三语”受戒。只要对三宝生起信心,对着僧团三称“我某甲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今于如来所出家,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即可获得比丘戒体。后来,因为众生的根机、信心都不如从前,才形成羯磨受戒的仪式,通过隆重的仪轨,使受戒者纳法于心。
但皈依始终是戒律的灵魂。惟有对三宝具足信心,戒律才能产生相应的效果。有多少信心,就会有多少持戒的自觉性。如果不是佛教徒,对三宝没有信心,戒律对他们就只是一些条文而已,并无多少实际作用。
所以,我们受戒前必须对三宝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否则就无法得到戒体。惟有深信三宝,对三宝所发的誓言才会产生效应,不然可能只是说说而已。如果有一天三宝在我们心目中失去地位,那么,曾经对三宝所做的宣誓也就难以产生效应了。
可见,戒体完全是建立在我们对三宝的信心上,建立在皈依的基础上。所以,我们皈依之后还要不断修习皈依,以此坚固道心,强化戒体力量。一旦信心减弱,戒体的基石就会随之动摇,戒律在我们心中也将失去分量。
二、发心是根本发心,是持戒的根本。
任何一种戒律,都有相应的发心基础。如声闻戒,是依出离心而建立。惟有以出离心持戒,才会导向解脱。否则的话,无论持五戒、八戒,还是沙弥戒、比丘戒,只是人天善法而已,无法成为解脱之因。
菩萨戒,则是依菩提心而建立。这就必须发菩提心或受菩提心戒,在此过程中强化菩提心的愿望。当我们真正把菩提心变成自己的愿望,把“我要利益一切众生”当做自己的使命,再来受持菩萨戒,才会具有力量。所以,菩萨戒必须以菩提心为前提,方能导向无上菩提。不然,即使受菩萨戒,行菩萨行,同样会流于人天善法,与无上菩提了不相干。反过来说,如果有出离心,有菩提心,即使持的是五戒,也将成为解脱之因,成为无上菩提之因。
所以,首先要把出离心、菩提心的根本建立起来,依此持戒,而不只是单纯地按照戒条行持。
三、正见是方向正见,是持戒的方向。
佛法修行主要分为戒和见两部分,并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似乎两不相干。其实,戒和见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戒的清净有助于见的禅修,另一方面,见地透彻者必能认真持戒。古德云:“五度如盲,般若如导”,正是说明般若正见对持戒的指导意义。有了正见,才能正确理解戒律,实践戒律。所以,八正道是以正见为首,六和中也强调见和同解。
戒律是一种条文规定,或一种做事程序。每条戒的制定都有相关缘起,并具十种利益,即“摄取于僧”至“正法久住”的“十句义”。所以,我们学修戒律不应仅仅停留于对条文的了解,而是要从制戒的缘起及意义中认识佛陀制戒的精神。依此精神,方能对戒律有全面认识。
关于持戒的正见,首先要正确了知戒律的开遮持犯,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何为犯轻罪,何为犯重罪;哪些情况下可以开许,哪些情况下不能通融。如果没有这些认识,或是把戒持得生硬僵化,或是假“圆融”、“方便”的借口,任意歪曲戒律,受如不受。因此,了解开遮持犯,是持戒修行必须具备的正见。
此外,还要正见缘起因果。心灵各种因素的产生及成长,皆由相关因缘所致。确信每个起心动念将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因果,我们就会自觉防止不善言行,避免恶业之因,这是持戒的重要心理基础。可见,对心灵因果的透彻理解,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到持戒的意义所在,认识到惟有持戒才能阻止内心不良串习的延续,摆脱生命的恶性循环。
佛法的核心是解脱,持戒同样是以解脱为目的。戒律虽然称为别解脱,但只是在事相上别别解脱,并非究竟解脱。因为究竟解脱是依无漏慧的力量,而无漏慧的开发来自空性正见。因此,持戒须以空性见为指导,在识达开遮持犯的前提下,了知持犯相亦了不可得。正如《大智度论》所说:“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尸罗波罗蜜。”在世俗的缘起因果中,开遮持犯相虽宛然存在,但在胜义的空性中,开遮持犯相也只是因缘假相。倘不具备这样的认识,就会像道宣律祖所说的那样,“执则障道,是世善法”。
佛法的中道正见是不落于空有二边的,这样持戒,方可为得定发慧奠定基础。
四、止观是保障止观,是持戒的保障。
持戒和止观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往往以为,持戒是持戒,修定是修定,开智慧是开智慧,很少将之联系起来。事实上,持戒同样离不开止观修行。
我们为什么要持戒?是因为戒律由佛陀制定,觉得应该持,还是真正意识到持戒对修行、解脱确有利益?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加以思考。
如果仅仅因为戒由佛陀制定才去受持,我们会觉得,持戒只是为了佛陀而不是自己。那么,对佛陀没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前,我们往往会对持戒敷衍了事。就像很多孩子在没有认识到学习对未来人生的重要性时,总以为自己是为老师读书,于是就会想方设法地敷衍老师。同样,我们没有认识到持戒对现有人生的意义之前,一旦戒律规范和固有习惯产生冲突,我们往往会找到种种借口,什么“戒律过时了”,什么“现在不实用了”,等等。总之,是不会真正把它当做一回事。
惟有真正认识到持戒对生命的作用,我们才能调动持戒的自觉性,而不是以任何借口敷衍。那样的话,等于是害了自己。所以,我们要经常对每条戒进行思考和观察,认识受持这条戒的利益,及不持这条戒的过患。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观察修的过程。当我们对每条戒或每种做法经过深入思维,明确受持利益和不持过患后,自然就会认真对待,将心安住其上,这也是修习止观的内容。
此外,我们还要进一步修定,修空性慧。如果有了禅定基础,持戒便能事半功倍。我们之所以觉得持戒艰难,正是因为内心躁动不安。尤其是面对各种外缘时,各种妄想此起彼伏。在这样的内心波澜中,我们往往会失去控制。但若是有相应定力,能将心安住在善所缘境中,很多念头就无法产生活动。一个有定力的人,尤其在定的状态中,必然不会犯戒。比如定共戒,就是在禅定中成就的,在定中自然具有防非止恶的功能。
而依正见建立的观照力量,也是持戒的有力保障。当我们以佛法正见观照世间,观照财富、地位、名闻利养时,就会透彻其虚妄本质,从而保有超然的心态。尤其是具备空性慧之后,所有念头都无法构成干扰,即道共戒。当心安住于空性时,五欲六尘只是漂浮的影像而已,是没有力量产生干扰的。反之,如果没有真正看破,对轮回及五欲六尘还有期待贪执之心,心便会随串习左右,那样的话,持戒自然也就格外艰难。
戒是定慧的基础,而修定发慧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持戒。如果没有定和慧,持戒只是依靠意志的力量,那是比较被动的。倘以定慧之力作为辅助,持戒就有了坚强的后盾。所以说,止观是持戒的保障。
以上,结合修学佛法的五大要素,提出如何修学戒律的几点方法。
修学戒律,一是要根据佛陀制戒的精神来实践,二是要把戒律放在整个佛法修学体系中重新认识。惟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理解戒律在修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