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文艺助新城
倾城之恋
讲演者:岁月都江堰编辑部文洁
特别喜欢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如果说泽被天府、誉满世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令人遐思向往,风景秀丽、清幽天下的青城山令人流连陶醉的话,那么生于斯长于斯,居于这座被称为“成都后花园”的山水城市,你一定会自豪满满、幸福感爆棚。
身为都江堰人,我骄傲!
因为热爱,所以总想表白。作为一个专注文学数十年的爱好者,我固执地认为,最长情的告白莫过于诉诸笔端,并留香于文字。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步入都江堰文坛,参与创办了都江堰本土文艺刊物《西蜀文学》,后来又主编了《老年文学》杂志,创办并主编《都江文荟》。2016年10月,我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共同创建了“岁月都江堰编辑部”,旨在讲述都江堰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讴歌家乡美丽山水、景观名胜,宣传都江堰的真善美,记录岁月变迁中都江堰沧海桑田的点点滴滴。
编辑部成立后,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网易号、头条等多个宣传平台,得到了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作协等部门和领导的热忱支持和关怀。
编辑部关于三遗城市都江堰的文章,推出后受到了广大市民和读者的喜爱,平台收到了来自各行各业人士书写都江堰的大量来稿:文章或回忆老灌县往事,或讲述灌州名人轶事,或勾陈都江堰历史掌故,或寄情家乡的山水树桥……字字句句流淌出汩汩对家乡的挚爱深情。
一眼千里的网络时代,岁月都江堰编辑部的文章通过平台分享和其他平台的转载,插上网络的翅膀飞向全国,飞向世界,向人们展示了千年都江堰的前世与今生,发展与辉煌,勾起了海内外游子们的思乡愁,打开了另一扇认识都江堰、了解都江堰的窗口。
旅居英国的读者马运和在评论区多次留言,感叹地说:多年没有回家乡都江堰了,都江堰变化真大,现在好想回去看一看呀。没想到足不出户在岁月都江堰的平台就看到了家乡美丽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是岁月都江堰圆了我的思乡梦。
在《寻一条神秘的古道》一文评论区,读者纷纷留言说:这篇文章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千年前的美丽古堰,仿佛听到了古道石板上趷噔的马蹄声,有机会一定要重游三遗之城都江堰。
高梧引凤栖,《都江堰,一个小乡村为啥沸腾了中国》一文,更是引来了投资者从数千里外到都江堰考察。
岁月都江堰平台是我们种下的一棵树,在我们的辛勤浇灌下已开出鲜花,然而我们更希望平台文章积集成册。
话虽如此,没有资金来源,出书谈何容易?有道是苍天不负追梦人,经全体同仁八方筹集和爱心支持,岁月都江堰平台的第一本书《岁月都江堰》终于问世,结出了第一颗沉甸甸的果实。
都说前行的路上总是充满艰辛和泪水,在第二本书《灌县老故事》出版后不久,我不幸查出肺癌晚期,华西医院医生诊断我的生命只有半年时间!
放弃还是继续?我面临艰难抉择。
在我徘徊犹豫的时刻,来自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作协的领导和团队同仁的关心与鼓励,让我重拾信心,用深情继续我们的热爱和初心。
正如书序中所写:这群深爱着都江堰的人,他们不是文化官员,没有绩效考核,也没有人给他们安排任务和布置工作,但他们却凭着手中紧握的笔,心中满满的爱和对一座城的倾城之恋,默默地梳理着这座城市的如烟岁月,静静地打捞着一群人的集体记忆,这群岁月人用一腔深情润故土。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之后三年,我带领团队陆续出版了《灌县龙门阵》、《灌州故事》、《三遗之城》三本书,为都江堰、为世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我想留下的东西。
时光匆匆,转眼间,我患病四年了,病情非但没有加重,病灶反而在逐渐减小,这真是令人欣慰。我常想,假如没有对家乡的热爱,没有文学的支撑,恐怕我早就倒下了。
聚焦构建“山水文旅新城、宜居公园新城、开放宜业新城、共同富裕新城、智慧治理新城”五大新城”,家乡都江堰的发展已然迈入了新的春天。
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讲话中说:“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恢宏气象……”我们岁月都江堰为家乡建设鼓与呼,书写家乡、宣传家乡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用实际行动喜迎党的二十大。
平生余下的生命,不管延续到哪一天,我愿做一只小小的萤火虫,在夜空中坚强地飞翔,继续带领团队在五大新城建设中,不忘初心,不遗余力,践行文艺人的担当与使命。
有人问我为什么身患重疾还这么拼,我笑着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
本文图片来源读者 仅供欣赏 如有涉权 请联系删除
演讲获奖者和部分文联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