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地上流传着:“要吃米,找万里”的民谣,是因为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同志,率先在安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释放出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粮食大丰收,老百姓吃上了白米饭。
如今临邑县翟家镇,又在全省率先引进了鲈鱼圈养技术,味道鲜美的鲈鱼,成为翟家镇老百姓致富的渠道,得到实惠的翟家镇老百姓,又流传出一句:“要吃鲈鱼,找张万里”的民谣。翟家镇王营村,在党委政府的的引领下科学养鱼,巨型鱼缸一次可养殖三千尾鲈鱼,新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技术是一种生态、环保、安全、高效的全新绿色养殖技术,由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何旭刚发明,并获得国家专利,2020年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之一。
翟家镇党委书记张万里,既有务实精神又有科学的眼光,对翟家镇科学致富深思熟虑,认真学习外地科技致富的路子,开创翟家镇科学发展新途径。当看到华中农业大学科学养鱼的新方法后,于2021年5月,率领一班人亲自到华中农业大学,与华中农业大学对接引进此技术项目,何旭刚教授被张万里科学进取精神、诚恳务实态度所感动,马上与翟家镇签订了项目转让合同。
项目启动后,翟家镇立即派出人员到华中农业大学学习技术。随即,建设起鲈鱼圈养绿色高效循环示范基地。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只有发展集体经济,才能引领群众前行致远,集体空没人听,集体有跟着走,发展集体经济,是党委方向引领的重要抓手,所以必须要抓住特色发展机遇。

翟家镇王营村淡水鲈鱼养殖项目,是翟家镇镇利用沉睡资源进行特色产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一次积极探索。
2021年5月,翟家镇党委政府在王营村盘活了50余亩的闲置坑塘,引进社会资本成立“碧园春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零排放淡水鲈鱼养殖。该基地位于占地约85亩,其中鱼塘4个水面50亩、台田35亩。
基地每组圈养设施包括圈养桶、尾水处理桶等桶设备,每桶产鱼2000余斤。在提高鱼品质的基础上,一亩产量相当于常规养殖亩均的四倍。圈养模式固废排出效率高达90%以上,养殖固废资源化再利用,粪便经过三组净化后,可直接作为果树及玉米有机肥料使用。
同时可减少水资源消耗和面源污染,实现清水养殖、清洁生产,产品药残和土腥味低,可达到国家绿色标准。传统的池塘养殖模式捕捞强度大、投喂不精准。这种圈养技术节能、省地,一个圈养桶能放3000尾鲈鱼,相当于一亩多的散养池塘,易于捕捞,饲料投喂一个人也能轻松搞定。
圈养桶可保持24小时持续增氧,为鲈鱼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目前,王营村已建成了16个圈养桶,一个圈养桶年产量在10000斤左右,纯收益在3万元左右。
2022年结合市水产局“水产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新建16个养殖桶,32个圈养桶。王营村鲈鱼养殖基地又新建水培蔬菜大棚1座,占地2.5亩。鲤鱼、白鲢鱼养殖池20亩,莲藕养殖4亩,实现了养殖基地的生态循环。
由碧园春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向村集体交纳水面承包费380元/亩,设备使用费用10万元/年,全部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收20余万元。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集体经济倍增势壮大。
翟家镇党委书记张万里说:“一个圈养桶一年可养殖两茬,每个圈养桶产量约为4000斤。一个圈养桶的总产值可达8万元,利润在3万元左右。王营村这些圈养桶,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
目前,他们已经注册商标‘宅家味道’。接下来,我们将提高这一项目的综合效益,以点带面,多点发力,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张书记为翟家镇描绘了科学致富的蓝图。
“要吃鲈鱼,找张万里。”这一民谣,是翟家镇老百姓对党委政府的高度褒奖!是翟家镇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具体体现!简单的话语,聚焦了民心民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