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2. 广修供养(分二)
K1. 明供具 K2. 明观想
今K1
如是礼已,随所有香华等,当修供养。
这是前边的第二科,广修供养。这广修供养又分出两小科:第一科,就是要明白供养的供具;第二科要观想这个供具。那么为什么要观想这供具呢?就是要随着这个缘。缘,就是你富有的,可以办多一点供具;你没有这么大力量,就可以观想这个供具。你做这种的观想,必须要有至诚恳切的心,才能有感应的。
“如是礼已”:好像前边这么礼拜三宝、礼拜地藏菩萨之后。“随所有香华等,当修供养”:随你的力量能办到多少香、多少华等,你就做这个供养观:修这个广大的供养、修这个法界观供养。
K2. 明观想(分二)
L1. 修供观 L2. 利益观 L1(分二)
M1. 称性总观 M2. 缘境别观 M1(分二)
N1. 解所供体遍 N2. 达能供性遍
今N1
修供养者,忆念一切佛、法、僧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
这是广修供养的第二科,观想供具。这观想里边,又分出两小科:第一,修供养观;修供养的观法。第二,利益观;观想我这个供养有什么利益、有什么好处?在第一,修供养这个观法,又分出两科:第一,称性总观;第二,缘境别观。称性,就是恰到好处,这种观和自己自性相符合了。缘境,有特别的境界,有特别的一种观法。
在第一修供观,也就是称性总观,里边又分出两科:第一,要明了所供的这种体是周遍的。第二,你要明白能供的性遍。第一,所供体遍,是供十方诸佛;诸佛的法身是周遍法界的。第二,你要明白这个能供的──就是我们能供十方诸佛;这种性也是周遍法界的,也是和诸佛的法身是一样的。现在是第一科,所供的体遍;明白所修供养的诸佛,法身是周遍法界的。
“忆念一切佛、法、僧宝”:你啊!供养三宝的人,你也要在默默中,在你脑海里边这么观想,观想佛也是周遍法界的、法也是周遍法界的、僧也是周遍法界的,这佛、法、僧宝,都是周遍法界的。“体常遍满,无所不在”:体,就是法身。他这个法身是遍满一切处的,他是无在、无不在,没有任何地方不是佛的法身、不是法宝、不是僧宝。
所以你不要说:“我这供养佛,佛知道吗?我这供养法,法又有什么知觉呢?我供养僧,那僧是知道啰?”你不要问佛知道不知道、不要问法知道不知道、不要问僧知道不知道,你就问问你的心知道不知道?你心若知道了,那佛、法、僧宝都知道了;你心若不知道,佛、法、僧宝也不知道。
但是你绝对不可以说“我的心不知道”;为什么呢?你没有死呢!你死了,这个地、水、火、风分散了,你八识也跑了,那时候不知道了;你有生的一天,你供养三宝,你心里绝对知道的。你心和这个十方三宝是一样的、是一个的,没有所分别的;所以你心量是无在、无不在的,佛、法、僧宝也是无在、无不在的。
N2. 达能供性遍
愿令以此香华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诸佛刹土,施作佛事。
这是第二科,能供性遍;能供的这种功德性,也是周遍法界的。怎么能周遍法界呢?因为你要发这个愿,你要做这种的观想;你观想有多大,你这供养的性就有多大。你观想尽虚空、遍法界,你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三宝,那么你这功德性也就周遍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处。
“愿令以此香华等同法性”:发愿使令你所供养的香和华和这个法性是一样的。所供养的,不论是多少──多,是无量无边;少,就是一香一华。法性是无尽无尽、无边无边的,是重重重重、无尽重重、重重无尽的;所以你这个法性重重无尽,你这个香、华也会重重无尽的。
“普薰一切诸佛刹土,施作佛事”:既然等同法性,所以就周遍一切好像微尘刹海那么多的诸佛国土;用这种的功德性来大作佛事,来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三宝,这种供养的功德性也周遍这些微尘佛刹国土。
M2. 缘境别观(分三)
N1. 念供养具遍 N2. 愿能供身遍 N3. 所供三宝遍 N1(分二)
O1. 念遍用供具 O2. 想遍同众生
今O1
又念十方一切供具,无时不有;我今当以十方所有一切种种香华、璎珞、幢幡、宝盖,诸珍妙饰,种种音乐,灯明、烛火,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乃至尽十方所有一切种种庄严供养之具。
这是前面所讲的第二科,缘境观。这个观法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因为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所以它就周遍法界,无尽重重、重重无尽,有这种的作用;有这种作用,所以你这功德就无量无边。这是普贤菩萨广大供养法门海。
在这一段文里,又分出三科:第一,念供养具周遍一切处。第二,愿能供身遍;所供诸佛的法身也遍一切处。第三,所供养三宝也周遍法界。
在第一念供养具遍,又分出两小科:第一,意念遍用供具。第二,想遍同众生;我这供养,不是我自己一个人供养,是和所有的众生来一起供养。这现在是第一科,念遍应供具。
诸佛面前都有供养之具,就是好像我们装花的花瓶,或者装水果的碟,或者其他的供具、香炉、烛台、灯之类的,所有一切饮食、医药、卧具,也都是供具。这供具是周遍法界的,现在我们用的少,我们不妨可以说是多;怎么可以说是多呢?因为你心量是无边的,你用这个无量观的心量来观想,这不是空洞的。你现在供佛,你可以打这个妄想,也不犯盗戒,也不犯打妄想戒。
“又念十方一切供具,无时不有”:又想想十方诸佛面前都有供具,这供具很多很多的,周遍法界,没有一个时候没有的。
“我今当以十方所有一切种种香华”:我现在应当用十方所有的一切种种香华。在这十方诸佛国土诸佛的面前,一定有种种的华。好像我们这儿花就有很多,又有白色的、黄色的、红色的,又有青色的、绿色的,什么色都有,那种种的香华。
“璎珞、幢幡、宝盖,诸珍妙饰”:有璎珞、有幢、有幡,又有一切的珍珠、玛瑙、金、银、琉璃、玻璃、车磲。璎珞是一种宝贝造成的。你看!这都有玻璃来在佛前供养呢!这一样的是珍妙饰。“种种音乐”:愿意学音乐,你最好作一点音乐来供养佛。我们现在所唱的香赞,这都属于一种音乐。“灯明、烛火”:我们佛前点灯,或者点上一点火,这也是来供佛。
“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或者你用吃的东西,或者名贵的衣服来供佛,或者用卧具,或者用种种的药品,也可以供佛的。衣服可以供佛,但是下身所用的袜子、裤子、鞋子,这不可以往佛前放。那么说佛不用这些个东西吗?佛也用,但是这个不太尊敬;所以这些个供具不要来供养,上身穿的衣服最好。卧具,是用它来打坐的或者睡觉的。好像拜垫上放的巾,就是卧具;那叫“卧具尼师坛,长养心苗性。展开登胜地,奉持如来命。”你们受过戒,不知道还记得不记得?
“乃至尽十方所有一切种种庄严供养之具”:乃至于十方所有庄严道场的供养具,这就等于我在那里供养呢!做这种种观想。有的人就说了:“这不算偷吗?”也不是,你就想是自己的。那你若认为不是你自己的,当然就是偷了;若本来就是你自性里面的东西,偷谁的呢?到什么地方去偷呢?所以这就一切唯心造。那么说:“我偷的东西,也就观想是我是我自己的,那不可以吗?”或者也可以,你可以试试!
为什么说供养三宝不要用裤子、袜子、鞋来供养?我有一个比喻,因为你所尊重的是上身的衣服,下身的衣服你就马马虎虎的也可以;你要用你高尚的东西来供佛,不要用你看着不太重视的东西。好像那个厕所的屎虫子,它供佛只可以用屎来供佛。为什么?他没有旁的东西;它若有旁的东西,它就不会用那个来供佛。这一样的道理,我们因为有更好的东西,我们就要用更好的东西来供佛。
O2. 想遍同众生(分三)
P1. 想同供 P2. 念随喜 P3. 愿开导
今P1
忆想遥拟,普共众生奉献供养。
这是第二科,想遍同众生。这一科里边又分出三小科:第一,想同供;作观想,和众生一同来供养三宝。第二,念随喜;观想:念随喜诸佛菩萨和众生,这一切的功德。第三,愿开导;愿意自己去开导一切众生,又愿意诸佛开导自己。现在这是想遍同众生所分出三小科的第一科。
“忆想遥拟,普共众生奉献供养”:做这种的观想,想要尽虚空、遍法界,普遍地同一切众生,或者用香华、灯、烛、果之类的,来做供养。忆想,也就是想念;做这种的观想。观想什么呢?遥,就是很遥远的。这个遥远,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处都包括在内。拟,就想要这样子,拟定这样子。
P2. 念随喜
常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养者,我今随喜。
这是第二科,念随喜。
“常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养者”:常常想念,所有尽虚空、遍法界中,常常地有来供养三宝的人。“我今随喜”:我现在来发一种随喜心,随喜供养十方常住法界三宝,我也随喜众生来供养诸佛。
P3. 愿开导
若未修供养者,愿得开导,令修供养。
这第三科,愿开导。
“若未修供养者”:那么有修供养的众生,我来随喜;若没有修供养、不明白修供养法的这一类众生,怎么办?“愿得开导”:我发愿,愿意他们也得到这种的开导,明白这种的供养方法。开导他们,你供养三宝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利益:“啊!你应该发心来供养三宝!”这是开导一切众生都明白这供养法。“令修供养”:使令他们修这供养法门。
N2. 愿能供身遍
又愿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刹土;于一切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种庄严供养之具,共一切众生,等持奉献。
这是前面第二科,愿能供身遍;愿意能供养我这个身,遍至十方一切刹土。
“又愿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刹土”:愿意我现在供佛的这个身体,能很快地到其他的诸佛国土去。“于一切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种庄严供养之具,共一切众生,等持奉献”:在每一个国土有三宝的地方,我都用庄严道场、供养三宝的这种供品、供具,同所有的众生,大家平等来奉献。谁也不多、谁也不少,大家平等平等来供养、奉献三宝。有三宝的地方,指有过去的三宝、现在的三宝、未来的三宝的这所有地方。
N3. 所供三宝遍
供养一切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供养一切所有法藏,及说法处,供养一切贤圣僧众。
这是前边的第三科,所供三宝遍;那么能供的身遍满一切处,现在所供的三宝也是遍满一切处。
“供养一切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我供养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法身、诸佛的色身,和诸佛入涅槃所留下的舍利,以及诸佛的形像。这或者是佛住世时候的形像,那么佛若入涅槃呢?就用金银所雕刻的,或者木头、或者纸画的佛的形像。
“浮图、庙塔”:我供养这所有的道场。浮图,是塔。庙塔,就是所有的有道场的地方、有庙宇的地方、有塔的地方。“一切佛事”:所有在佛教里头所做的一切佛事。这佛事就包括:你诵经也是佛事,你拜佛也是佛事,你念佛也是佛事,你所有关于佛教的一切,都是佛事。
“供养一切所有法藏,及说法处””:我供养佛宝,又供养一切的法宝,和所有讲经说法的地方。有讲经说法的地方,我也一样来供养。“供养一切贤圣僧众”:我又供养十方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这一切贤圣僧众。发这种广大供养的菩提心。
L 2. 利益观(分二)
M1. 愿成功德庄严 M2. 愿成智慧庄严
今M1
愿共一切众生,修行如是供养已,渐得成就六波罗蜜、四无量心。
这是前边的第二科,利益。这个利益,包括前边那个“总”和这个“别”两种供养。现在讲有什么利益,也就是有什么好处。在这里边又分出二科:第一,功德庄严;愿所有的一切功德,来庄严供养十方常住三宝。第二,智慧庄严。现在是第一,功德庄严。
“愿共一切众生,修行如是供养已”:我供养三宝,又要发愿,发愿同这一切的众生,天天就以供佛来做为修行,修供养。在密宗里头最重的、最要紧的,也就是这供养;他们用金、银、珠宝,什么东西都来供养三宝。修这供养完了之后,“渐得成就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渐得,就是一点一点地、慢慢地就得到了。渐渐地就得到成就六种波罗蜜和四种无量心。
这六波罗蜜,第一,就是布施波罗蜜。你要是有钱的人,应该做布施;那么没有钱的人,就不能做布施了吗?也一样做布施。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什么叫财施呢?就是你所有有价值的物质、很值钱的东西,来把它布施出来;这也是现出你一种真心为佛教,所以你能舍得。法施,就是讲经说法;你能讲经说法,这也是一种布施。无畏施,这个人正当在恐惧的时候,你能帮助他不恐惧了,这叫无畏施。这布施有三种。
第二,是持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十重四十八轻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持戒,就是守护这个戒。你受戒,就要守戒;你能守住戒,这也是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梵语是波罗蜜,此曰“到彼岸”;又叫“彼岸到”,就是从这岸到那岸去──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中流,而达到那个不生不死的涅槃彼岸。
第三,是忍辱。忍辱说起来是容易,但是行上是很不容易的;你忍一次可以,忍两次也可以,到三次就忍不住了;忍不住,就发起火来了,就不能忍了。忍也有三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生忍,对一切众生应该修忍。法忍,你学一切佛法也应该有忍耐;你若没有忍耐:“这佛法这么多,我学也学不完啊!”这就有望洋之叹。就好像望着那个大海:“这大海这么大,这怎么办呢?”看着佛法这多:“啊!我什么时候能学完呢?”这就不能忍了。你要一点一点地慢慢学,不要怕困苦、不要怕艰难,终究有一天就会成功的。无生法忍,这得到证果,才能自己得到无生法忍。
第四,就是精进。这个精进,也是很不容易修的;若是会修行的,也很容易的。怎么样呢?你不懒惰,就是精进了。无论你做什么都不懒惰,不怕苦、不怕难,向前去勇猛精进。精进有身精进、有心精进。身精进,是勤修戒、定、慧;心精进,是息灭贪、瞋、痴。所以昼夜六时常常精进,你能精进,这也可到彼岸。
第五,就是禅定。这一部经上帮助人修禅定,是很合道理的。说:你这个人要先占察自已的善恶,你要是恶业太重,就不能修禅定,你就要先忏悔。在佛前拜佛,或者拜七天、或者拜十四天、或者拜三七二十一天、或者拜四七二十八天、或者拜五七三十五天、或者拜六七四十二天、或者拜七七四十九天,或者拜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那么样拜佛、这样子忏悔,业障消除,然后这禅定的功夫也就成就了。
“喔!那拜一万年,我的寿命没有那么长!”你可以发愿生生世世都拜,拜多了,什么时候这个业障就消没有了,那个时候就得到清净了。“这法师讲经,尽开玩笑!”你若听得是玩笑,就是玩笑;你若听这是真法,就是真法。这一切唯心造,你若想它是真的,就是真的;你想它是假的,那又有什么是真的?所以,你要是相信、有信心,我讲没有道理,你也听出一个道理;你若没有信心,我就讲得很有道理,你也听得没有意思, 干燥无味的。所以这个有意思、没有意思,是在你那儿,不是在我这儿。我讲得再好,你没有信心,就觉得不好;我讲得很普通的,你那地方开了悟了:“喔!是这么回事!这个道理讲得真是对的!”你能这样领会,那就是得到法了;你得到法,就开智慧了。
所以第六度,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般若又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文学之类的;好像经典,这叫文字般若。由你看这个文字,然后就起了观照的力量,这是观照般若;由观照又达到实相,这是实相般若。这是六度六波罗蜜。
什么叫四无量心?快去查查佛学字典!这个四无量心,大约不要去查佛学辞典,也有人记得的。不过今天我不问了,你记得也白记得了,也没有用的。是什么呢?是慈、悲、喜、舍。
慈无量心:慈悲无量无量的。你不要把这个慈悲做得很小的,要大慈大悲。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这都要无量无边的。你不要想一想:我对这一个人这么多慈悲了,这个人还是一样也不改过。这就不是无量,是有量。你要说:他现在不改过,将来一定会改过的;我等一等,无论如何我要想法子,把这个人救出来他。
悲无量:喔!这个人太苦了。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慈悲就给这个人快乐,悲就能拔除人的痛苦。
喜无量,欢喜舍布施。欢喜也不要有量,布施也不要有量,不要:“我已经布施很多了,我不能再布施;再布施,我自己都没有了嘛!”把自己一搬出来,那什么无量就变成有量了。你要是不为自己,而为这个法界众生来做着想,那么这就是无量心了。
M2. 愿成智慧庄严
深知一切法本来寂静,无生无灭,一味平等;离念清净,毕竟圆满。
“深知一切法本来寂静,无生无灭,一味平等”:深知,就不是普通的知道。深知“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寂灭,也就是寂静。深知一切法本来是不动的,也就是无生无灭的;它是一味平等的,没有分别。这是所说的空、假、中的“中”;中道离体,中道没有任何体相的。三智,是一切智、一切种智、道种智;这个中,就合乎一切种智。“离念清净”:把这个念没有了,就得到清净。这就是空、假、中的“空”;空就属于一切智。“毕竟圆满”:究竟圆满。这是这一切法的假观,成就道种智。
这空、假、中,属于三观:观空、观假、观中。这空观就是一切的智,假观就是道种智,中观就是一切种智。这个“一心三观”,成就三种的智慧。这就是要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有这三种的智慧了;佛有三种智慧,所以教化一切众生,从空出假,从假流入中道,所以说究竟圆满。
J3. 别供称名
又应别复系心,供养我地藏菩萨摩诃萨;以当称名,若默诵念,一心告言: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如是称名,满足至千。
这是第三科,别供称名,特别地供养来称名号。称谁的名号?称地藏王菩萨的名号。
“又应别复系心,供养我地藏菩萨摩诃萨”:这供养十方三宝,知道一切法不出空、假、中这三种的观法;虽然是这样子修,还不可以。你又应该特别地把你心,就好像用绳子栓上似的,栓到地藏菩萨摩诃萨这儿,来供养我地藏菩萨摩诃萨。
“以当称名,若默诵念,一心告言: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默诵念,就是在心里头念。供养地藏菩萨,又应当称念地藏菩萨的名字,或者不出声、默默地在心里头念,就至诚一心地告诉我说:“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念这个地藏菩萨摩诃萨。
“如是称名,满足至千”:像这样子念地藏菩萨摩诃萨名字,要念一千遍。为什么供养三宝,又要念地藏菩萨的名号呢?因为地藏菩萨他的愿力大;你一称他的名字,就可以消除一切的业障,增长一切的智慧,所以应该念地藏菩萨摩诃萨。
J4. 至诚启白
经千念已,而作是言:“地藏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惟愿护念我及一切众生,速除诸障,增长净信,令今所观,称实相应。”
本来你就不供养十方三宝,单单供养地藏菩萨,称地藏菩萨的名,也就可以能得到感应道交这种的力量,有这种的成就了。为什么地藏菩萨他不先叫人供养他自己、念他自己的名,他要叫修这种法的人,先供养十方三宝、称念十方三宝的名号,然后才供养他自己、称他自己的名满千遍?
地藏王菩萨因为尊重十方常住的三宝,所以他叫修这种法的人,先来供养十方三宝,不是就顾他自己,说:“你看我,我地藏王菩萨最第一了,你先要供养我、先要念我!”不是像我们人,自己不是第一,还要抢着来第一、争着来第一,甚至于生一种贪心、瞋心、痴心,要来争第一。你说这和地藏王菩萨的思想是一样、不是一样?所以这一点,我们听经,不要尽听怎么样讲,要听这个意思。这菩萨的行为,不是尽专为自己的;本来这个法的法主就是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不须要叫人再供养十方三宝,可是他这样做。
“经千念已”:经,是经过。经过称念地藏王菩萨的名号一千遍之后。“而作是言”:然后才向地藏王菩萨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地藏菩萨,你这个大菩萨,你大慈大悲;你的慈悲是广大的,你的愿力也是广大的。“惟愿护念我及一切众生”:我现在唯独地就愿意你护念我、保护我。
这个地方就和地藏王菩萨不同了。本来这地藏王菩萨,应该叫人说是你先护念一切众生,然后再及到我;他知道人都是自私的,一定要先有个我,所以他也就随顺众生这个意思。如果他说你先为众生来求,这个人说:“我管他去呢!我自己都没有得到好处,我怎么能管他呢?”地藏王菩萨知道众生的心是自私,所以他就说“唯愿护念我”,先说我自己,然后再“及一切众生”。干什么呢?
“速除诸障,增长净信”:很快很快地把这一切障道的因缘就都除掉了、消灭了,增长我自己和一切众生的净信。净,就是清净;净信,是清净的信心。“令今所观,称实相应”:令我现在所观想的事情,就是我所愿意得到的,我求什么,就得到什么。得到感应了,这叫称实相应;就是我求十分就得到十分,我求一百分就得一百分的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