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新时期武威精神是红西路军精神的延续和诠释
文/陈玉福

尊敬的区委、区政府领导,尊敬的家乡的领导、朋友们,亲爱的父老乡亲们,上午好!
非常高兴来到家乡四十里堡和家乡的父母官、父老乡亲们见面。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对我来说都无比的亲切。我的小学时光就是在四十里小学度过的,这个四十里小学就是后来的永丰中学,今天的红军西路军李先念指挥部。位于四十里村三组的四十里小学,即今天的四十里村村委会所在地,就是我任过职的地方,我在那里担任过七年的民办教师、教导主任。时隔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应邀到凉州区做党史教育、西路军军史教育的讲座,没想到组织上把第一次讲座安排到了生我养我的四十里堡。而且是以这样的身份和父老乡亲们见面,我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激动。此时此刻,我终于有了一种回到家的感觉。我谢谢区委领导这样的安排,也谢谢家乡的领导们和父老乡亲们!谢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前来和我在这里见面!
乡关已别数年春,梦里凉州客旅身。
最喜东风还似旧,殷勤枝上向归人。
这首诗,是我几年前路过凉州时在老家上坟时写的。说路过,是因为那个时候对于凉州来说我只是一个过客,一个离开家乡半辈子的游子。乡音未改,鬓发染霜。走出半生,物是人非。很多东西成了记忆,认识和熟悉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只有一口家乡话还能证明我是凉州人,我从哪里来!我们中国人讲究寻根问祖,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是每一个游子对于家乡的依恋情结。因为这份情结,唐代有贺知章的《回乡偶记》,近现代有流沙河的《那一只蟋蟀》。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作家、诗人们都在用诗文来告白自己的家乡,抒发游子思乡之情,但他们中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没能叶落归根而遗恨千古。

所以,今天能够在这里与我的父老乡亲们共聚一堂,我很庆幸,也很感激。庆幸在这个依旧还能拼搏的年纪终于回归家乡,不再是游子路过,而是真的回来了。为家乡建设出力添彩,是我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我的荣幸。感激家乡的领导和父老给予我欢迎与接纳,让我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并肩携手,为建设美好家园再尽绵力,挥洒余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管贫瘠还是富有。是家乡的水土养育了我,让我取得了一点点个人成就。我曾经走出去的,和现在正在走的每一步,都有着凉州人脚踏实地、拼搏奋斗的勤劳印记,这是凉州大地上一辈又一辈人传承而来的精神内涵,我把他称作凉州精神。正是因为凉州精神的鼓舞,这些年我从未停止过奋斗,累积创作了上千万文字的作品,出版了五十多部书,成了一个小有所成的作家。从来,我都是把作家当成一个职业来看待,和年轻时候当教师、当乡镇干部、地里种庄稼一样,都是在为国家建设出力。而我们每一个人,不论身处哪个行业,担任着什么样的职务,所有成绩的取得,首先都是建立在安定繁荣的社会基础之上的,国家强盛才有我们个人的发挥余地。我们此时此地的安然,交流欢聚一堂,更是建立在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所建立的和平稳定之上,没有他们的付出与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自由的美好生活。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本来组织上安排的演讲题目是“新时期武威精神的形成和延续——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武威提出当代愚公精神为例”。可到了家乡四十里堡才感觉,我应该把题目改为“红西路军精神是新时期武威精神的传承基因”为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州”,还是“面对强敌不低头,一腔热血为党流”,都是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写照。而中央和省市区共同在家乡四十里堡打造的红色教育基地,更应该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我是“八步沙”系列作品长篇小说《八步沙》、《绿色誓言》和纪实文学《治沙愚公》以及电影、电视剧《八步沙》的作者和编剧,所以通过研究我知道当代愚公精神的精神动力来自于百折不挠、为人民打江山不惜牺牲自己的红西路军精神。所以,红西路军精神就是新时期的凉州精神,乃至武威精神。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就浸染着红西路军烈士的鲜血,而四十里堡作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就注定了包括红西路军在内的精彩故事发生。

1934年,共产党人在凉州创办的“武威生活书店”、“钦文读书会”,成了凉州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的组织诞生地。1936年11月,凉州党组织派出代表,和红西路军的先遣部队取得联系,红西路军在地方的配合支持下在四十里堡与马匪军血战三天三夜,取得了歼敌2400多人的战绩,这才顺利的在永凉地区成立了第一个中华苏维埃政府(高狐子坡与敌作战)。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发生在我们这块土地上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书里是找不到的,但它又是红西路军在永凉地区的一段确确实实存在的传奇战斗故事。来自于民间的故事经常不被历史学家认可,但我是一个作家,说白了就是讲故事的人,历史留给专业的历史学家去研究。再说了,面对父老乡亲们,我不需要高深的理论,我只是把采访中得到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讲给你们。
1936年11月,红西路军在四十里堡与马匪军的战斗结束后,位于凉州罗什寺的凉州中学中共地下党组织,为帮助红西路军西进,派时任凉州中学“钦文读书会”刻印部的中学老师王大光(四十里村人)和红军先遣队联络。红30军88师268团团长杨秀坤正在做进攻永凉的部署时,警卫员带着王大光来了。王大光按照上级指示自告奋勇为红军带路,因为他虽然是凉州人,可他的弟弟在永昌开木匠铺。为了顺利拿下永昌,杨秀坤团长派268团警卫排长成心建、通讯参谋陈雯雯(女红军)等三人,和王大光一起秘密前去,为拿下永昌打前站。王大光带着成心建、陈雯雯到了永昌做木匠活的弟弟王大明店里。王大明是王大光一年来做工作发展的地下党外围成员,受王大光的影响,对共产党和红军坚信不疑。王大明利用木匠身份,掌握了永昌的城防情况。如果强攻,红军没有大炮,根本不可能拿下。现在,只有智取一条路。于是,王大明召集几个徒弟和王大光、成心建、陈雯雯开会,制定出了智取永昌的计划。11月17日,是王大明徒弟成书武娶亲的日子,女方是水源村的姑娘李少颖(由陈雯雯假扮)。这一天下午,浩浩荡荡的娶亲、送亲队伍开到了永昌城东门。守城的马家军死活不肯放行,为了防止红军侦查人员混进城里,永昌四大城门都派了重兵把守。危难之际,王大明打通了县长段永欣的电话。段永欣前些天为了娶姨太太,是王大明给打的家具,所以,亲自到城门口把迎亲队伍接进了永昌城。王大明希望段县长把马步青派来驻守永昌的工兵营长马豁子请来,给他的爱徒长个面子。段永欣正想和马豁子套近乎,便到马豁子的营部把马豁子和警卫班的十几个马家军骑兵请到了成书武的婚礼上。
这时候,永昌民团的历团总也带着五六个团丁来了。王大明、王大光、成心建等人陪着马豁子、历团总等人开始划拳喝酒。马豁子、历团总见陈雯雯很是漂亮,不断的要求和“新娘子”喝酒。结果,马豁子、历团总等马家军的警卫们都一个个“酒醉”躺下了。王大明一声令下,成书武等徒弟们上来把这伙人抬到了酒店的后院,绑到了大轱辘牛车上、柱子上……王大明要求大家严守机密,不能把酒店里面的情况暴露出去。陈雯雯带着人打扫酒店里的“战场”,王大明又派成心建和王木匠秘密出城到城外接应红军……晚上,王大明、王大光和成书武、“新娘子”陈雯雯在酒店里招呼大家吃饭。王大明告诉大家,红军马上就要进入永昌了。从明天开始,永昌就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了。正说着,谭木匠急急忙忙来了,说不好了,狗县长段永欣跑了。王大明生气的问怎么回事?谭木匠告诉王大明,段永欣认识看守他的李木匠,知道这个人爱占小便宜,就用一根金条贿赂李木匠。故李木匠就偷偷把段永欣放跑了……王大明拉过李木匠就要动手揍他一顿时,被陈雯雯拉住了……王大明与陈雯雯四目相对,彼此留下了美好的影响。陈雯雯对王大明说,段永欣跑了,这里应外合的秘密就彻底暴露了。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马上调整部署,应对突变。紧急商议后,兵分两路,一路成书武带十几个徒弟去城门口,给守城士兵送酒肉,“蒙”到他们。然后扮成马家军守住城门口,只许进不许出,防备段永欣逃出城外。二路自己和陈雯雯押着马豁子去解决驻守县城的国民党驻军。经过一番斗智斗勇,里应外合计策宣告成功。

这天晚上,王大明他们把红军的先遣队268团迎进了永昌。翌日,又把浩浩荡荡的红军大部队迎进了县城。红军西路军进驻永昌后,总部设在永昌天主教堂。王大明、王大光、陈雯雯、成心建等人组成了永凉地区苏维埃政府筹备处,在红军总指挥部的领导下,在滴水成冰的隆冬季节,发动群众为红军赶做抵御严寒的棉衣棉鞋;用狗舌头舔治等土办法为缺医少药的红军伤员治疗;收集废铜烂铁给兵工厂生产枪支弹药(王大明是木匠,带着徒弟们承担起了修理枪械、制造武器弹药的工作);带着红军到乡下打土豪分田地,通过贴标语、发传单,宣传红军“联俄联共、抗日救国”的主张,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陈雯雯是笔杆子,这些工作是她带着人去做的);通过“打窖子” 将地主老财的粮仓、作坊、夹屋、地窖打开,收缴了不少粮食、皮毛、毛毡、布匹等物资,解决了红军的军粮和过冬问题。在红军西路军的帮助下,在王大光、成心建、陈雯雯等共产党人和王大明等进步群众的配合下,永昌建立了河西走廊第一个苏维埃县级政府和13个乡级和村级政府……马家军派飞机在永昌上空撒传单、轰炸西路军指挥部,大家亲眼看到西路军用机关枪打下了敌机……与此同时,永昌苏维埃政府在王大明等人的领导下,协助红军西路军与残忍、凶悍的国民党“马家军”骑兵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斗。如四十里堡、四十里高狐子坡、八坝阻击战,剧团遭遇战、永昌保卫战和夜袭水磨关(保护水磨,保证红军能吃上面粉)等40余次战斗。因为有王大明、成心建、陈雯雯等为代表的政府工作人员,再加上老百姓的支持和帮助,红西路军在上述战役中,毙伤敌人6000余人,而西路军将士也有1000余名英勇献身。由于西路军的出色战绩,还间接的打开了通过“西安事变”达成国共合作的局面,为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西路军占领永昌40多天后,接上级命令,西路军继续西进。西路军离开永昌前夜,军地干部在苏维埃政府开了整整一夜的会议。西路军决定留下成心建、陈雯雯、龚少明、张福德、郑兴刚、陈永红、何进元等负了轻伤的干部、战士协助苏维埃政府,开展游击战,保护红军重伤员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王大明、陈雯雯等苏维埃政府领导为了支持西路军西行,顾全大局,把年轻有为的七位青年充实到了西路军中。红军离开永昌后,为了保护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红军伤病员,王大明、成心建、陈雯雯等人决定把上述人员转移到水源的“骡马大队”去。
骡马大队是一个设在水源村的镖局,有几十个精壮汉子和几十条抢。可是,在转移的路上遭遇了马家军,游击队和政府人员不敌上百倍敌人的包围,牺牲者十之八九,活着的和西路军留下的几十位伤病员被凶残的马家军敲碎踝骨后砍头、示众。不仅如此,马家军还把牺牲了已经埋葬的西路军尸体挖出来重新砍头,上报战果、示众,其暴行令人发指。更为糟糕的是,成心建等突围出来到山里后,等了几天,没有等来苏维埃主席王大明和宣传委员陈雯雯。经侦查,才知道,王大明和陈雯雯为了保护伤员,被马家军抓到凉州城里了。马家军对王大明严刑拷打,当着王大明的面欺辱陈雯雯,胁迫王大明交代游击队的去向。陈雯雯为了不让王大明痛苦,假意要招供,骗敌人解开了绑着她的绳索,在王大明的百般担心中,一头撞到石头墙上牺牲了……
王大明忍受着失去亲人和残酷严刑的痛苦,拒不交代游击队的落脚点。与此同时,成心建等7位活着的游击队员员,开始了营救王大明的行动。为了探到情报,王大明哥哥王大光自告奋勇,打进凉州新城马家军食堂里当炊事员。王大光白天做饭,晚上穿上夜行衣到马家军牢房寻找王大明。王大光得知,第三天马家军要在凉州城里公开枪毙王大明时,连夜出城把消息送到了大车店等消息的成心建。成心建由王大光带路,连夜赶到了水源,做通了“骡马大队”头领陈钰的工作。陈钰的“骡马大队”和游击队联合在凉州街头抢夺王大明。然而,由于叛徒的出卖,王大明不但没有救下,陈钰的“骡马大队”十几位镖师也壮烈牺牲了……马家军见在王大明身上问不出什么东西来,生怕再出事,就把王大明推到凉州新城南城壕杀害了。英雄倒下了,这个英雄叫王大明,就是我们四十里堡人。

岁月流金,历史铭记。就在这片土地上,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年代里,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和信仰,谱写下一曲血与火的青春之歌,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凉州人的骨头上就种下了红色印记,一种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开始代代传承。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期凉州乃至武威精神,就是对红色革命精神最完美的继承与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党和政府团结人民实现乡村振兴的奋斗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今天,我在四十里堡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看到了凉州区带领来自人民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事例,也看到了家乡的父母官们为家乡人民服务的决心和即将付诸实施的、实实在在的政绩。对此,我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也更加喜爱我的家乡了。四十里堡,不但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还是红色基因沉淀和红色文化传承的地方,亦是英雄辈出、精彩故事涌现的地方,同时也是有历史底蕴的地方。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没有理由不回来。我回来就是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挖掘红西路军文化,讲好家乡红西路军英雄的故事。讲好了家乡故事,也就讲好了中国故事。对此我有信心,也有决心,通过努力,把家乡的故事,把红西路军的精神以最受欢迎的形式呈现给家乡人民和中国以及世界,让红色精神根植在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心上,让他们接替我们弘扬和传承红西路军精神,永续红色血脉。

新时期需要有担当,有所为,有作为的年轻一代,也依然需要我们秉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红军精神和新时期的武威精神,把握机遇乘风而起,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的伟大成就。借此机会,我请大家向出外打工的年轻人传递家乡的消息,希望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够回归家乡、坚守家乡,一起共建美丽家园!我想,有党的坚强领导,有我们的共同参与,四十里堡乃至凉州,必将因为我们的不懈努力而焕发新生、展翅腾飞。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陈玉福,凉州区四十里村人,国家一级作家、文化学者,张掖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共张掖市委特聘专家,河西学院文学院教授,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文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九大代表,甘肃省作家协会顾问、第六届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出版长中短篇作品50余部,1000多万字。其中长篇小说《西凉马超》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绿色誓言》入选建党100周年100部红色经典作品系列;电视剧本《建军大业》获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电影剧本《八步沙》获中国电影优秀剧本奖;影视剧《八部沙》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作品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档播出后获中国电影金鸡奖,获100部现实题材优秀电视剧本国家级扶持。另有多部作品曾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甘肃省委省政府文艺突出成就“荣誉奖”,第四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敦煌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第三届中国法制文学原创长篇小说奖、中国网络十大杰出小说奖、中国电视剧原创剧本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剧金鹰奖等奖项。

“武威编辑部”以推出名家新作,培养文学新人,传播先进文化,歌颂西部人精神为宗旨,向头条选送的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文章。
《西部人文学》武威头条编辑部
主编:杨成名
副主编:无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