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年后,你是否还记得
少年的相遇相知?
经历变迁,你是否还相信
有一种情谊——
刻骨铭心又矢志不渝?
没有你就没有我——
多么果敢的勇士!多么矫健的身手!
如果今生还有宿愿:那就是与你相约
再来一次涉猎,在山头,在人生的战场上……
原文《国风•齐风•还》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注释】
⑴ 还〔xuán〕:动作轻捷貌。
⑵ 遭:遇见,后同。
⑶ 峱〔náo〕:齐国山名,在今山东临淄一带。
⑷ 驱从:追逐,追赶,后同。
⑸ 肩:假借为“豜”兽三岁曰肩,泛指大兽。
⑹ 揖:作揖,拱手行礼。
⑺ 儇〔xuān〕:敏捷,迅疾。
⑻ 茂:美好,有才德。
⑼ 牡:公兽。
⑽ 昌:健壮有力。
【题记】《还》这首诗展现的是二人驰骋田猎的场景,全诗皆用赋法叙写,未用比兴。《毛诗序》判定此诗主旨为讽刺齐哀公的荒淫无道,认为“哀公好田猎,从禽兽而无厌”,导致齐国人狩猎成俗,使传统的价值体系被扭曲。朱熹《诗集传》亦认为猎者“以便捷轻利相称誉如此,而不自知其非也,则其俗之不美可见”。近现代学者则多认为此诗旨在赞美猎人的矫健身手和高超技艺。有一种说法是,此诗是关于管鲍之交。管仲大夫去狼山猎狼,遇好友鲍叔牙大夫狩猎将归。好友盛情留下来陪猎,事后管仲大夫写此信以表谢意。此简书经齐蕞襄宫廷司乐谱曲后,题名为《还》之乐。
【解读与赏析】
这是一篇猎人之歌。诗篇通过猎人互相赞美的形式,塑造了两个英武矫健、技艺高超的猎人形象。 杨传召两位猎人并肩打猎,驱马逐兽,表现了男人之间的友谊和互相敬重。诗歌采用杂言体,长短错杂,自由活泼。
本诗共有三章,每章四句,全用叠章手法。各章首句都是诗人对同行猎者的称赞,以“还”“茂”“昌”三词充分展现出其敏捷的身手、娴熟的技艺和健硕的体魄。紧接着诗人写到二人三次在峱山相遇的场景,三次地点都不同,可见这样的狩猎已经俨然成习,十分频繁。二人随后相约一起去“驱从”猎物,猎物在三章中也各不相同,一方面是体现狩猎成果的丰硕,另一方面也是为避免行文的重复。各章最后是对方反过来称誉自己,包含其揖手作礼的动作,还有“儇”“好”“臧”的赞誉,与各章首句诗人的赞辞互相呼应,浑然一体。二人对对方的赞辞虽然内容相近,诗人却能运用不同的词汇形容,展现了深厚的赋诗功力。
后记:诗经名篇的作者们大多数是王侯将相、皇亲国戚,这些时代精英在上古权力角逐博弈中,大多是公认的胜出者。按常理,他们的圣旨、语录、成功学厚黑学更该计胜一筹——但编篡者却选择了他们最不起眼处的真情流露……那些至情至性,假里透着真,真里透着痴,一股血性、义气与刚烈——平凡人情结。也许他们也犯过错误罪孽,也许还不得善终——却因一句美丽小诗被人们铭记,令人扼腕叹息,又荡气回肠……只因那是人人都有的梦,人人会犯的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