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武船70年,具有300年历史的老码头及渡口红砂石驳岸,一直少为人知。随着老武船的迁址和人文专家的呼吁,这一历史遗迹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说实话,武汉是千年古城,但真正留下来的历史古迹确实不多。有名的江城,沿江的老码头也不见踪迹。因此,在老武船鲇鱼套江边留存的这座老码头尤其显得“珍贵”。
五月中,特地赶往位于武船厂区长江边的二码头,探访一直“藏在”这里的古渡口。
江水涨起来了一些,进入码头闸口,橘红色的鹦鹉洲长江大桥就近在眼前,往右走到江边,就能看到江中一条圆弧形的红石驳岸,快要被江水淹没,驳岸上面一级离江面还有两三米的样子。
驳岸顶上,紧挨着原来厂区围墙,有一条几十公分的小路,为了找寻传说中的老码头,有点战战兢兢地沿着小路前行,拐过圆弧,看到小路前方有向上的石阶,走上去后豁然开朗,就能看到下游远处的长江大桥和龟山电视塔。
往前走几步,就看到向下的石阶一直伸向江中,马上就有了老渡口的感觉。
在石阶右边的石壁上,镶嵌有一块石碑——“烈女渡”,原来这就是专家们考证过的建于康熙年间、有着300年历史的老码头了!
至于渡口建于何时、又为何称为“烈女渡”,朋友们一查便知,不必赘叙。但是,如何保护好历史遗迹,为后人多留下一份文化遗产,却是每一个市民应该关注的。武汉这难得留存下来的红砂石驳岸和码头渡口,应该被保护建成为一座码头遗址公园,为城市添光增彩。
(图文/胡士明)
【附】烈女渡,是明清古时武昌城的一个木船的渡江码头。据说,当年一位武昌府里的公子哥,因见渡船女天生丽质,又具劳作健美,便调戏之,船女虽是民间小女,但性格刚直,坚决不从,并投身长江,以证清白。为了纪念这位船女,后来将武昌文昌门的这个渡口起名“烈女渡”。
另一相传,康熙年间,一女子因不堪忍受继父凌辱,悬梁自缢,被救后仍感悲愤,趁夜来到红石矶,投入江中。就将这矶旁津渡也取名为“烈女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