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学诗札记(1371一1380)
童年学诗札记(1371)望不到骨髓至少也要能意淫到筋骨;意淫不到筋骨至少也要能呼吸到人性抑或神性;呼吸不到神性或人性至少也要能顿悟到某种特立独行的精神底蕴。你好好想想吧,你还有啥可炫耀的呢?!

童年学诗札记(1372)你也敢言诗?!你就真得心不虚、不害臊、不内疚、不怕雷劈、不捶胸顿足、不暴跳如雷、不……呵呵,好吧好吧!童年算是真得服了你了,退堂!
童年学诗札记(1373)“名人市场效应”大多是短命的。杰出的艺术家不会自囿于世俗功利。他的兴奋点不是大众可以轻易破译了的。你不可能望见神的手指,更甭提解开她灵魂的内裤。你只能敬畏并仰望。

童年学诗札记(1374)直觉臆解诗美,语言眏射诗品,性灵点亮骨血,理念决定诗境。
童年学诗札记(1375)诗是永远无法真正企及的“道”,凸显形而上内在的东西、价值取向及生命情趣。
童年学诗札记(1376)诗是心智与欲望的交通及显灵。
童年学诗札记(1377)语义的神性裂变和内外延伸,让人隐隐约约呼吸到诗美。

童年学诗札记(1378)别自以为穿上了龙袍又座了一会儿龙椅就真成了皇帝。
童年学诗札记(1379) 成天鼓噪的人,要么故作姿态,要么别有用心,结局注定都是笑料。

童年学诗札记(1380)艾略特主张“诗人应促使其个人私自的痛苦转为丰富、奇异、泯灭人性的东西。”换句话讲,艾略特从骨子里是排斥诗的个性化、主观化及自我化的。平心而论,艾大师的这个诗观,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是值得怀疑的,也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至少有极端偏执之嫌。姑且不论诗人大都是凭借鲜明卓异的个性和审美艺术直觉入诗的,单就诗的多维心象表达这一条(尽管有人极力反意象但反归反,意象这个尤物依然活在亿万受众内心深处,可不是你说反就反得了的)。这足以佐证诗人的主观情绪化(哪怕诗人的内心世界冷漠到冰点一下或客观到极点亦是枉然。因为“客观”抑或“冷漠”本身就是一种鲜明的态度,就是零度情绪使然)犹如人的血液循环流动是任何人都无法人为抹杀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