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春的青椒鱼
作者:邹永忠
九七年到九九年,我在荣州县城郊区的菠萝村暂居,刚结婚不久,还不习惯自己做饭吃,经常在外面找馆子吃饭。有一个周末的中午,我们转悠到一个叫八里铺的地方,是几幢土胚房子围成的院子,被一条弯曲的石板路连接起来。这条路的西段起头的地方,就有一家叫“半城春”的馆子。
走进这家馆子里去,找了张桌子坐下,就看见老板娘从厨房走出来,冷着脸问:吃啥?我们两口子都是愣了一下,搞不清这态度是什么状况,就问她有什么吃的,老板娘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噼里啪啦说出一串菜名,借着夫人考虑点菜的空档,我注意看这老板娘,高高盘起的发型,每一根头发都贴在高高的城堡上。即便有狂风吹来也不可能有所凌乱,瘦瘦的脸上一双眼睛大而明亮,眉毛有些上扬。一看便给人有种强悍泼辣的感觉。老板娘打断我们的商议,直接帮我们点了一份蘑菇肉片汤,一份素炒白菜,一份青椒鱼。我们揣测着不可预知的结局,彼此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自嘲。厨房里传来了刀背敲打鱼头的声音。
一会儿菜和汤端上了桌子,分别尝了一口,到非常清爽可口,便盛了两碗米饭吃了起来。吃到一半的时候,听到厨房里喊了声:“鱼”。老板娘起身不紧不忙地进去端了出来放在我们桌上。脸色依旧很冷峻,回到门口长靠背椅子上翘起二郎腿。我发现这是一条非常年轻的鲤鱼,全身被青椒覆盖着,只露出鱼头,猜测整条鱼是被蒸熟的。之所以细节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它的味道的确太好了,关键是鱼肉质地,把厨师老辣的火候都体现出来了。肌理分明,像玉石一样润白,带着清爽和半透明的效果。火候增一分,会让口感变“柴”,少一分就会粘骨生腥。要把火候捏拿得这么精准,厨师身手一定不凡。整个鱼肉散发出青椒和花椒、姜丝的清香、油色清亮。很快就被吃光了,心里立即燃起再来一份的愿望。于是向老板娘笑着要求再来一份。坐在门口长靠背椅子上翘起二郎腿的老板娘依旧那副冷峻的表情望着门外,头也没回地冒了一句:不早说,每桌只上一份鱼的。说实话,当时心里有些恼火,但是那条已经吃进肚子的青椒鱼已经开始提醒我,不能发火。所以压住火气问她下午几点关门,我们准备晚饭再来吃一次。谁知老板娘的回答再次把我们震倒了:这馆子只卖中午一顿,晚上不营业。
我现在已经回忆不起当时离开这家奇怪馆子的情景,只是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经常来这里吃饭了。有时也带家人和朋友来吃,大家的评价都是青椒鱼太好吃,老板娘态度很糟糕。但是逐渐地,我们学会了接受那种冷漠的态度来。态度差点和傲慢一点都是应该的,为了青椒鱼,我们都不应该计较太多,显得自己气量狭小。后来,我们晓得了这馆子是两夫妻经营的,丈夫主厨做菜,妻子招呼堂子。好像丈夫有心脏病,不能劳累,所以两口子商量了这么个规矩,只卖中午一餐,而且每桌只卖一份鱼,剩下一些时间还要照料孩子和老人。掌握了这个情报以后,我们从此对这家馆子就多了份敬重,也更加能够体谅老板娘的心情。只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那个厨艺了得的丈夫,有好几次打算进厨房看看,都被老板娘礼貌地挡住,估计是不愿被人晓得做青椒鱼的工序。
后来,几次搬家,离八里铺越来越远了。但是,差不多每月还是要跑到半城春去吃一顿。千禧年过后不久,八里铺一带开始旧城拆迁改造。很快冒出了大片崭新的楼房。那一带有了一个很洋盘的名字:巴黎阳光小区,半城春在此重新开张营业,标定了青椒鱼世界的一个重要坐标,那个时候,它在江湖上开始有了很大的名气。很多食客开始讨论和推荐。青椒鱼在很多人心目中成为了荣州菜肴的一霸。我每次想吃鱼的时候,也会想到半城春的青椒鱼。老板娘对我们这种熟脸的老顾客也会给一点笑容,规矩也有了些变化,不再限额,晚上也要营业了。就此,我专门问过老板娘,她就苦笑说,现在是租铺面做生意,压力很大,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各方面都照顾得到。
去年有一天晚上再陪父母去吃鱼,却发现半城春的牌子已经不在了,破烂的玻璃上还贴着以前的菜单。但是经营的店主和菜品已经和半城春没有了关系,这样的变故,让人感到诧异。新店主说半城春那个主厨丈夫病发,妻子坚决要把店盘出去,倾其所有医治丈夫。而丈夫却不接受,原因是自己病入膏盲,没有医治的意义,而老板娘却一个人挣钱不容易,那玻璃就是在争执中打烂的。大家听了都叹气,一边吃饭一边讨论以前的青椒鱼,说到他们两口子这么多年相依为命,觉得可惜,也不知现在怎么样了。这事想来也符合江湖沉浮的特点:毫无征兆地出现,也会莫名其妙的消失。
后来在其他馆子也吃过青椒鱼,却没有了半城春的那种风格,连接近都有些牵强。
作者简介:

邹永忠:1975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荣县,现任荣县作协会理事,荣县书法协会理事。自贡市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文章《半城春的青椒鱼》、《母亲的猪油罐》等多篇文章发表于自贡日报、黄海文学、蜀南文学等刊物。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并获奖,毛笔作品荣获全国五台山杯三等奖。2019年10月成立荣县致远书法培训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