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石河纪事之十六
作者:江维(四川)
陶 醉
阳春三月,暖日融融。
一大片金黄色的菜花田里,蜂儿嗡嗡。河边桑树中,百鸟叽叽喳喳。微风掠过,阵阵菜花清香扑面袭来,浸人心脾。
哗啦啦!哗啦啦!
黑石河清澈透底的流水,打着漩儿,泛着股股水腥味,欢畅地向东流淌而去。
黑石河边,有一坝青麻田,在微风中,青麻腰身轻摇,发出沙沙的声响;有一坝碧翠如绿地毯的苕田,蝶儿成双逐对,翩翩起舞。
江知青安排完农活,懒洋洋躺在绿地毯似的苕藤上,摘一朵淡蓝色的苕花,叼在嘴里,双手作枕,仰望着水洗般碧蓝的天空。他在做美梦,梦幻人生未来。
此刻,安阜场上的高音喇叭响起来,正在播放电影《春苗》的插曲:
翠竹青青哟披霞光
春苗出土哟迎朝阳
迊着风雨长
挺拔更坚强
社员心里扎下根
阳光哺育春苗壮
…………
美妙、清脆、悠扬、婉啭的旋律,唱醉了黑石河,唱醉了金色田野,唱醉了庄稼,唱醉了世界。
江知青更是醉了,他情绪亢奋激扬,陡然产生一种强烈的向真、向善、向美的念想。这种似醉非醉的状态,醉到他心灵深处。
过了几十年,江知青居然还陶醉在美妙的梦幻中……
蛇 羹 汤
那晚,漆黑如墨。
江知青同一个女知青,从大队宣传队演出归来。江知青的家,住在黑石河的河堤上,临近有几户人家。
江知青正准备开门。
突然,一阵咝咝的声音,从房檐上传来。声音虽然微小,在万籁俱静的夜晚,显出几分诡异。江知青忙用手电筒一照,顿时,魂飞魄散,呆苦木鸡。
原来,房檐上,倒挂一条手腕粗的长虫。长虫不停晃动着脑袋,吐着信子,甚是嚇人。
女知青吓得惊呼呐喊,一头伏在江知青肩膀上。
长虫晃晃悠悠地从瓦当上滑下来,正好滑落在女知青背上。江知青不知哪来一股勇气,双手掐着长虫七寸,一拖一带,把长虫从女知青背上扯下来,猛甩在地上。
声音惊动左右邻舍,蓦然跳出来几个农民兄弟。其中一个叫火老幺的,扯着长虫尾巴,在空中抡了几圈,然后抖了几抖,扔在地上。长虫挣扎几下,慢慢地蠕动着,最后不动了。
当即,火老幺招呼几个兄弟,在河堤上,用三块石头垒个灶,灶上搁口大砂锅,把长虫做成一道羹汤。
江知青拿出酒、怪味胡豆,大家谈笑着,一边吃酒,一边喝长虫羹汤。女知青定下惊魂,轻轻呷了一口,啧啧嘴巴,啊呀,美味!
女知青一口气喝了三大碗。然后,她梭进江知青的屋子,倒床入睡了。
面 疙 瘩
在双桂村,富有人家,一个月吃两次回锅肉;一般人家,一个月打一回牙祭;贫穷人家,三个月或半年才开一次荤。
陈二皮家穷,婆娘病兮兮的,娃子多,劳力少,属于踩社户,平常难得开一次荤。但凡有好吃的东西,陈二皮不吃,都让给婆娘和娃子们吃。
陈二皮喜欢吃面,特别是面疙瘩,一顿轻松吃掉两斤。面疙瘩没有肉臊子,没有酱油,没有红油,没有味精。只有自酿豆瓣海椒,盐巴,葱花儿,细韭菜。
陈二皮盛面疙瘩不用碗,而是用大铝盆。面疙瘩,菜叶子,葱花儿,细韭菜,汤汤水水一大盆。婆娘炒一碗渍葫豆,加些藿香,再倒一碗高梁酒。
面疙瘩就酒,越吃越久。陈二皮吃得挺香,摇头晃脑唱,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那种诱人的味道,至今谈将起来,仍然忍不住直咽口水。

作者简介:
江维,男,汉族,四川崇州人。下过乡,当过兵,原在四川省税务干部学校任职,现已退休。
《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中国微型小说协会会员,中国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
从1980年开始创作至今,先后在全国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等百余万字,获得各类奖项二十多个。其中,出版发行《窗外有月亮》、《竹林茶园》两部中短篇小说集。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_2525298.html
🍀🍀🍀🍀🍀🍀🍀🍀🍀🍀🍀🍀🍀🍀🍀
纸刊《白鹭文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