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石匣村:10里长街40桥
文//大明府
去石匣村前,我先查百度地图,结果发现仅济南就有三个石匣村,历城有,市中有,章丘也有。
我要去的是章丘区官庄街道石匣村,从济南市区去,60多公里,需要一个半小时。先走一段京沪高速,在埠村、仲宫出口下,然后走几公里后到文祖镇,沿莱明路(省道234)向莱芜方向走一段,从三德范转上乡村路,曲曲折折往东南而去。路不宽,仅供两辆小车错过。但路上风光实在好,一会穿村,一会越涧,一会儿挂到山腰。山上植被非常好,尤其从婆娑树荫下穿行,又有鸟从窗玻璃前飞过,落到树上叽叽喳喳的时候,心情会特别的好。
这里的山路九连环。早就看到山顶了,觉得很快就到,但折来折去,不知又经多少个曲折。曲折之间,风光各异,向上仰望,山连山,碧空如洗,有飞机划过的烟线;往回俯瞰,沟壑纵横,山脚的村庄,只看到一片红瓦顶。下山,穿村,再越岭,又下山。终于攀到一处山顶,路边有碑,写的是“2011年度中央投资项目下龙子小流域石匣岭水保林区”,立碑单位是莱城区(今莱芜区)水务局。这里是章莱交界地,岭北是章丘石匣村,岭南就是莱芜龙子村。
由此往东北下山,又是曲折而行,感觉到山脚还早,拐个一个徒坡,却豁然开朗,一座石桥横架山涧,桥头的标牌指示,石匣村到了。
过了石桥,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南侧是一个高大的木戏台,北侧高堰之上,有一个石券门,远远能看到章丘梆子博物馆的木牌。正前方,也就是西侧,有类似游客中心,有石墙、红瓦和石券门,那是村口。
据村里人讲,这个广场老辈传下来叫“官地”,顾名思议,是公共活动的场地,而非一家一姓所私有。当年北面的博物馆还是一座庙,那时候还没修高堰,而是高高的石阶,一直铺到“官地”北侧。庙与戏台相对,是农耕时代村镇中常有的格局。你可以从中体味传统中国文化的有趣处。庙堂是严肃之地,戏台是娱乐场所,两两相对,你可理解为严肃与活泼与共,神佛与人间同乐。
木质戏台有些年头了
戏台木雕精致,藻井也有特色
出将入相的石屋建于明朝
这个高大的戏台,宽八米一,合九九之数,这是有讲究的。看戏台的木质有年头了,柱顶的木雕十分精美,藻井也很有特色。木质戏台后面“出将入相”的石屋,据碑文记载,建于明朝。如今里面摆满了道具服装。当踏进屋内时,你一想到五六百年前的艺人曾在此画眼描眉扮作才子佳人,或者引颈试嗓准备演绎跌宕人生,或者如我们,只是一个闲人到此看热闹,相隔数百年的人踏在同一片地方,会有一种奇妙的说不出是伤感还是欣慰或者敬畏的心情。中国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源远,总会在不经意间让人受到一激。
回到前台,注意到有一块巨大背景板,上面写的是“石匣村·过半年”。过年是中国人的第一大节日,“过半年”还从未听说过。村里人介绍,这是章丘一带特有的习俗,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夏忙已过,秋收未至,于是嫁出的女儿回娘家,外出谋生的回村来,功成名就者也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为了助兴,章丘梆子登场。石匣村有自己的剧团,祖辈相传,年年登台。如今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也参与进来,与市区有关部门,联合搞乡村振兴戏剧节,连唱十天大戏。戏剧界的志愿服务也多来此助兴,名家名角登台演出,吸引十里八乡,人满为患。据说,今年的过半年从7月18到28。
戏台虽小乾坤大。旧时农村识字的人不多,但春秋争霸、三国西游、红楼水浒,多少人说起来头头是道;忠孝节义、家国兴亡,又有多少人讲得津津有味。这些,往往不是课堂,而是戏台上传承而来。戏剧这种寓教于乐的艺术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中居功至伟。或许我是文艺工作者难免偏见,我总固执地以为,文艺永远是树人铸魂、和家立国最重要的工程。
下了戏台往西走,就是于家胡同。于家是石匣村的大姓之一。胡同两侧的石头院落,很好地保持着原貌,不像有的地方,是假模假式“复古”建筑。据于家后人讲,于家早年有五兄弟,有五大院。除了于家院落,其他的院落也很多,而且保存完好的院落也不少。我特意拍了几个大门,就地取材,多是以石头建成,上面石雕有的很精美。也有青砖院门,门檐的木雕非常精致,这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建。据说,当年交通不便,是用驴从外面驮砖进来,为了建成这个院子,光备料就费去了好几年。
仔细看,会发现石雕很讲究
这个是少见的青砖大门,注意一下门檐的木雕
中国的农居,哪怕像石匣村远藏深山中的院落,哪怕很简陋的小院,你也能看到周礼的痕迹。大都坐北朝南,北屋是正房,必是长辈居之;东厢为上,多是长子所居;西厢次之,南屋则更次之。从房屋的高度到台阶的层数,脊兽的造型,都有区别。有人说中国的等级制度无处不在,由此看到的是中国文化的糟粕;有人说这彰显了中国社会的秩序,恰恰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泱泱领先的基础。怎么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很重要。有时我想,秩序,有秩序不好吗?过分讲秩序不好,过分讲自由、个性就好吗?我思想可能守旧,强调自己的自由,连为了自己和他人健康,服从一下大局戴口罩都不能忍,都要上街游行抗议,我是无法理解的。
说得太严肃了,扯回来,说院子。我拍了几个有特点的院子。这个院子里有个90多岁的老人,他说院子几百年了。家家有磨很寻常,而这户院子里还有一盘碾,这就较少见了。一般碾都安在路口或街心,方便周围的人家共用,而把碾建在自家院中独享,必不是一般家庭,打个不太准确的比喻,人家用的小三轮,而你开的是大奔。这个院子的确不一般,耳房也是“小二层”,据说上层是专门养鸽子的,叫“鸽子楼”。宠物养出新高度,就像有人的狗舍装空调。
“鸽子楼”,还是“阁子楼”,我弄不准了
下面这个院子随山就势,正房台阶特别高,给我留下深深刻印象。献上图片,与大家共享。
有时候我瞎琢磨,农耕文明其实比工业文明更讲个性,不太讲标准化,在农村,你看不到大片一模一样的院子,也很少看到一模一样的街道。大同中,也总是有小异。我拍了几条街道,这算是村里的支巷,大家看看是不是各具韵味?
村里有棵酸枣树(不是通常说的枣树),据说有数百年了
该说说石匣村的大街了。石匣村是沿着一条山溪布局,南北两岸夹河而居,房子一直建到山脚。两岸皆是山岭,有的地方山势陡峭,于是石匣村就被挤成了东西长条状。这条山溪其实很有来头,它是嬴汶河的源头之一,向南流入莱芜茶业镇,再流入雪野水库,而后入泰安,与牟汶河并入东平湖。嬴汶河非同一般,他孕育了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嬴姓,而建立大一统国家的秦国,便是嬴姓后人。
我把石匣村的这条大街称为“河街”,开门见山,出门是水,有的地方,真有点江南水乡的味道——就是水现在有点少。它亦有自己的特点,就是沿河有不少泉水,有名的大泉有九个,全村的泉子则不下80。当年河街没有加高拓宽的时候,泉水都是在河边,拾级而下,取水方便。如今建了高堰,便了交通,但泉水就都封到了墙里,如一口口的水井了。好在有一个凉水泉,尚未完全封闭,汩汩流水,四季不沽,献图一张,与大家分享。
因为村子是沿河布局,南北两岸需要交通,因此桥很多,有古石桥,也有现在建的铁桥,水泥桥。问一下,说是河上共有40多座桥。桥是多,但不至于40多座。我有些怀疑。村里人解释说,现在我们还没走完大街的一半,整条大街,有10里长!
我们止步的地方,溪底有一个长方形的天然石匣,如果大旱之年水少,会看得特别清楚。这就是石匣村得名之处。
石匣村还是章丘梆子的发源地,广场北侧的高堰,其实是新修的一条路,路内侧就是章丘梆子博物馆。这里原本是庙,后来改为学堂,大门仿照黄埔军校的样式。博物馆规模不大,但把章丘梆子的起源、发展以及主要特点、著名演员都梳理得很清晰。有时间和兴致不妨仔细看看,会长不少知识。馆里还保存了一些戏装,有件蟒袍据说十分珍贵。还搜集了一些老剧本,清末、民国的都有。其中有一本叫《济阳关》。名称很熟悉啊。我想起来莱芜区省级非遗傀儡戏中也有出剧目叫《棘阳关》,音同字不同。我问是不是讲岑彭的故事,村里人说是啊。我明白了,我们济南有济阳,便把棘阳关误成济阳关了。棘阳关在新野县(三国中火烧新野的地方)沙堰镇古城村一带,曾是楚襄王与秦昭王会盟之地。
石匣村有几处保存完好的庙,因时间来不及,我只看到了十里河街上的真武庙,规模不大,但保存完好;巨石筑墙,也自己的特色。
没来得及看的还有山顶的齐长城,还有山里的流苏树,有十几棵,都有几百年了,在山上。最后特别交待一句,石匣村森林覆盖率90%多。
你如果要来,其实交通也方便,村里三个方向都有硬化的乡村道,据说30人的客车也可通行,车技不是太差,自驾游当无问题。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