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
(本篇提要)本篇中心是通过集中记述孔子的生活态度,进一步阐发其思想观念,可以说是对前半部《论语》思想内容的梳理和进一步发挥。所谓生活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涵,包括生活观念、行为表现及其对待具体事物的态度等等,集中反映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心怀仁德行为恭
【原文9·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这一章通过记述孔子对待服丧的人、官员与身体有残疾者这三类人的行为态度,来表现孔子敬重生命、尊重社会管理秩序、尊重他人尊严的内在仁德和行为美德——这是周礼的基本精神对人的行为要求。
“齐衰”,读:zī cuī,用麻布制成的孝服。这种孝服不同于一般的丧服,应当是只有父母亡故后子女才穿的一种丧服,表示“重孝在身”的意思。穿这种孝服者,心有丧亲之痛,行为庄重肃穆。
“冕”指官帽;“衣”是上衣;“裳”指下服。“冕衣裳者”就是指穿官服的人。“瞽”,读:gǔ,盲人。这里借指身体有残疾、缺陷的人。
“作”,站起来的意思,表示敬意;“趋”快步走,意思是不观望、不议论,更不会取笑,以他人缺陷取乐。这些都是对他人尊严的尊重。
这一章说,孔子遇见身着重孝的人、官员以及身体有残疾的人,即使他们的年龄比自己小,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身边走过时,一定是小步快走,绝不指指点点、说三倒是,或者驻足围观,令人不自在。
对身着孝服者的尊重不仅是对他人情感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敬重。一个人的亲人去世了,其内心必然是哀伤、痛楚的,能够体会到他人内心的悲伤,以同样庄重肃穆的行为表达同情之意是仁德的体现;尊重官员,维护官员的尊严是对社会管理秩序的尊重,是社会和谐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起码要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尊严,不以他人的身体缺陷取乐,既是对生命的敬重,更体现出了“仁者爱人”的仁德。孔子心怀仁德,因此,外在行为才会如此恭谦,这是周礼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孔子身体力行,并非是教条地刻意维护礼的外在形式,而是其内在仁德在行为上的自然表现。

【作者简介】史永峰,笔名冷梦良。陕西省孔子研究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陕西省作协会员丶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分别被国家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