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谭芯芯, 1952年生于北京。曾为上山下乡知青、石油工人、国家公务员。发表作品有散文、诗歌、论文、人物传记等。


高寒缺氧难 责任担铁肩
高原缺氧是绕不开的难题,医疗行业的氧气相对充足。平时,大家上班的时候尽量忍着,不吸氧。不得已只能边吸氧边工作,才能保证大脑“不断片儿”。洗澡前吸点氧,冲一冲就赶紧出来,洗后马上吸氧。晚上要带着氧气睡觉。遇上停电,宿舍的制氧机便无法使用,人睡上半个小时就会被憋醒,头痛难耐,只好启用罐装氧气。
不一样的工作环境,一样饱满的工作热情。小莉主持会议,队员相识,队委分工,工作安排等等,紧张而有序的高原工作开始了。医疗队常用的问候语是简短的三个字:“好着么?” 身处异乡,抱团取暖,有问题找到彼此,是简单的三个字“么嘛哒”(没问题)。
沿着狮泉河边走路上班,路途给了她享受和思考的机会,心里有风景,满眼都是美。

到阿里不久,8月19日,中国医师节。 医院举行庆祝活动。“百年华诞同筑梦 医者担当践初心”。小莉铿锵有力地宣读表彰决定,谁知刚念了两句,便感到缺氧,只能放小声音、放慢语速读完。
适逢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医疗队观看了在拉萨举行庆祝大会的直播。置身藏区,小莉由衷地感慨,中国共产党伟大,能参加援藏队伍,真的很骄傲、自豪。
她为阿里医院培训管理人才,要让大家听懂、接受现代医院的管理理念,有时一节课要讲二三遍,学员们才能记住。不管多难,也要坚持,每个月做一个课题。认真备课、用心讲课,已初见成效。藏族同行的眼界开阔了,他们听到看到了高原以外的世界,一致称赞这样的课太精彩。然而这精彩的背后,是她艰难的付出:以往在内地授课,一站就是4个小时。在阿里不行,只好坐着讲。
尽快适应,不断充电。医疗队组织大家在烈士陵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向革命烈士敬献哈达,重温入党誓词,号召大家学习老西藏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激励队员们为阿里地区的卫生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管理工作细微繁复,科学论证严谨不苟。小莉在调研中查找依据,发现问题。高原上的基层医院有很多的无奈,人才、设备以及病人转运的困难,更别提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医院的建设。国家的投入并不少,但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她为自己确立了目标:争取在短短的一年援藏工作中尽可能多做些事情,尽力帮助医院建立现代医院质量管理体系。
援藏每天工作五个半小时,感觉时间不够用,她加班加点,全情投入工作,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带教的学生。希望通过一年规范的教学,使两个学生掌握医院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及质量指标监测与改进体系的建设要求,期待明年离藏时他们能够独挡一面,独立开展工作。
国家对藏区的支持力度很大,但是援藏人员每年轮换,有些工作不能持续完成。小莉笑言,人上了高原,思想觉悟也跟着高了。进藏几个月后,她们申请,能不能延长援藏时间?不要高原工资,只为把该干的工作完成,帮阿里多干点儿事。
她为阿里医院着急,日程满满当当。接待参观来访、主持会议、胸痛中心建设的启动会主持工作、接待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国家卫健委百姓健康频道记者专访、进行示教查房、远程会诊、接受记者对她的专访、检查落实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对缺失的项目提供模板,检查医院疫情防控情况,受自治区卫健委邀请参加“雪域圣城”医院管理论坛,进行医院管理经验交流;完成自治区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培训任务;参加各种会议,不仅有自己经验的分享,还能从不同的维度去学习;参加一系列需要“花钱”项目的讨论,为财务支出仔细考量;心脏手术、外科手术、急诊科抢救病人……干不完的工作,忙不完的活,哪里都有她的身影。内地医院,科室健全,分工明细。小莉援藏,阵阵上得去,凭的是坚实的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
阿里医院正在新建传染病院区,小莉一直在跟进,不断了解工程进展情况。传染病院区计划交工的日子,她赶到现场检查,将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呈交给施工方;筹划传染病院区的管理制度以及开业前的准备工作。
她是阿里人民医院创三甲的领路人。事业为她搭建了平台, 阿里给了她梦飞的机会。
援藏时间将半,阿里地委组织部正式任命邵小莉为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这是阿里地委、行署首次对医疗援藏干部任命的规范程序。为了感谢全国各地的支援,西藏自治区每年为10%的援藏干部颁发专家证书。拿到自治区颁发的援藏医疗人才首席专家聘书那一刻,她更深层次地思考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除去假期,还剩不到6个月的时间了。紧迫感油然而生。剩下的时间太短,短到舍不得浪费一点儿时间。只想着要珍惜每一天,多做点儿事。

她不遗余力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与方法,进行质量管理培训,指导医院建立了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开设质量管理大讲堂,每月进行一次专题培训;通过腾讯会议进行线上培训。完成了《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工作手册》编写任务。
参加医院代班、维稳值班,24小时值守。高原冬季封山,加之与牧民的就医理念有关,医院里有些冷清。鹅毛大雪漫天飞舞,室外零下20度,感受到了不曾感受的冷,紧紧地裹着羽绒服。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更少了,头痛,吸氧。
冬季,狮泉河镇更冷了,穿着羽绒裤和皮羽绒服在室外还是瑟瑟发抖。气压低,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缺氧症状更加明显了。“阿里不是在冬季,就是大约在冬季”,即使夏天也要穿羽绒背心。除了格桑花,其他植物很难存活。

2021年11月17日,是阿里医院创造新纪录的日子——医院将开展第一例冠脉造影手术。由于医院无人能够配合,援藏专家罗主任邀请小莉配合他完成手术。她提前到导管室,准备与熟悉了手术的器械,也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虽然已有十多年没有配合过PCI手术了,但凭着扎实的基本功,上手依然熟练。在她的配合下,世界海拔最高医院首例冠状动脉造影手术顺利完成。
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又配合完成了阿里山上第一台膀胱肿瘤电切手术、第一台前列腺电切手术、世界海拔最高导管室的首例冠脉支架植入术。成功的手术为藏族同胞解除了病患,为阿里人民医院创造了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