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见不见面都沒关系,心里有你,才是真惦记;联不联系都不重要,遇事帮你,才是真情意!人心是交換的,感情是鋪墊的。你若套路太深,不知感恩,谁都要和你说再見了!人脉是积攒的,朋友是捧场的。你若只顾自己,不懂人情,谁都会躲你远远的!活在世上:不要高攀富人,从來富人看不起穷人,因为再有錢也不給你一分;不看低穷人,因为我们也曾是穷人的根;不奉承有权人,因为唾沫再甜辦事也得花錢!人生苦短,何必表演;隨心隨緣,順其自然!

孝悌之义:孝,是孝顺父母长辈;悌,是团结兄弟姐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我们渐渐长大,父母慢慢变老。人生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在,树欲静而风不止”。《劝孝歌》中讲:“孔子著孝经,孝乃德属。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行孝需尽早,常回家看看,跟父母谈谈生活琐事,和长辈聊聊家长里短。带父母出去旅游,满足他们的心愿,丰富他们的老年生活。现在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可能很多人缺乏兄弟姐妹相伴成长的经历。但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讲,往往家里兄弟姐妹都有好几个,从小就在彼此照顾中长大。家族兴盛的标志之一,就是人丁兴旺,逢年过节热热闹闹齐聚一堂。有句话说,剪不断的是手足情,割不裂的是血脉线。家庭和睦,在于兄弟姐妹能团结一致。《诗经》中言道:“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大意是,夫妻双方志同道合,就好比琴瑟协奏,悠扬婉转。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才能长久和和美美。家庭成员之间凝聚在一起,互帮互爱才能兴旺发达。一旦为了利益起冲突,闹得离心离德,那么这个家也就支离破碎了。困惑迷茫时,家能让我们重拾信心、疲惫不堪时,家能让我们重整旗鼓;孤单落寞时,家能让我们倍感温馨。我们一生所追求的无非是:家人健康,家庭幸福。

讲几句良好家风: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要想培育出有出息的孩子,良好的家风必不可少。所谓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良好家风重在传承,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孩子也会勤学苦读。一个好逸恶劳的家庭,烂賭醉猫,孩子也会不求上进。唐宋八大家,苏门三学士。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而这得益于良好的家风。苏洵在做了父亲后,以身作则,勤读诗书。苏母则从小就教育苏轼和苏辙要孝慈仁爱,不贪外财。千百年来,眉山苏氏后裔秉承“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世代相传,宗族兴旺。一个人成功的源泉,在于家训端正;一个家庭兴旺的根本,在于家风纯正。

当我们把自己放低的時候,能看到別人更多的优点,並可以从中汲取优点和长处,不断取得进步,如江海般接納一切細流。現在人都浮躁,有的人听天由命,有的人觉得一切事情都在自己智谋中。忙忙碌碌,其实还是都在命运里打滾。費尽心机得來的,还是命里有的。倒白辛苦一场.命里不该有的,費尽心机也守不住。有段时间,其实这世上最灵的一种转运珠,它的名字叫:行善积德。人.多做善事.你才心安!

時光荏苒,四季轮回,风吹处,浅夏安然。于清风中,寄一縷閒情逸致于岁月。念往事如烟,念故人不散。情深之人,一顆善感之心总是充滿溫柔。风吹过,是思念,是牽掛,是得以安放的流年。光阴里,多少往事已成眷恋。時光中,多少故人还在心海徘徊,走过的是生命的年轮,留下的是无法消失的心痕。生命的征程,我们总是根据季节的变換一步一步的向前。人生的路,走着走着便迎來一个新的季节,浅夏,风清云淡,心事可轻轻安放。做一个与夏花共绚烂的人,在风中起舞,揺曳舞步跳出最动人的姿态。月季傾城,薔薇滿墙,合欢情浓,在初夏的缤紛季节里且歌且行。清风做伴 ,白云悠飘,与藍天共清欢,与星辰共絢烂。怀一顆淡然的心,便能在時光中寻一絲心境,不燥、不煩、不急、不怨,好似朵朵白云在天地间悠然自在。

古人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者是循序渐进的。张载的《西铭》则是逆向推理,从宇宙层次到社会层次再到家庭层次,三个层次不是分离而是统一的,张载的立论高远,但却落实到一个小切口上,一个人人都可行的事上。冯友兰说《西铭》倡导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只要求在不足百年的有生之年,人尽其作为宇宙的成员和社会成员所应负的责任和义务。责任和义务虽有两重,但人并不需要做两种事。事虽是一种,但意义可有两重”,这件事就是“仁人孝子所以事天诚身,不过不已于仁孝而已”,即在人的一辈子中持续实践仁孝之德。

当你不思善、不思惡、无任何杂念、无任何情绪、不去看、不去听、不去闻、口无味、不感受、不思维、平靜的处于一个地方,无任何做作,全部达标了的瞬间,即是見性。那人人夜夜都在睡眠,豈不是夜夜都算見性?不是这样的。睡着了是“无”,做梦時和醒著時是“有”,人从來都在不是“有”就是“无”的状态,从來都沒有主动.根深蒂固而天“觉”,自然无法明心見性了。如何能夠明白了这个有与无都是不真实的、如梦如幻的、虛妄堆积的顛倒梦想后,从見性状态.就是这一刻你明了,即是明心。祝人人皆可明心見性!

我们如何对待同胞?自然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张载在《西铭》中有更为动情的描述,他将社会也看成是一个大家庭,在大家庭中,君为宗子、臣为宗子之家相,长幼有序,“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这个家庭中的圣贤,与天地合其德,比别人更加出色,但天下之人都是天地之子,大家是平等的,“凡天下疲癃(衰老多病之人)、残疾、惸独(孤苦无依之人)、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这些社会弱势群体都不是外人,而是社会大家庭的成员,是我们的兄弟姐妹,爱他们是我们身为家庭成员的义务。以仁爱对人,也以仁爱待物。与重视用工具理性对待物、对待自然的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仁民爱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前者征服后者,而是相互依靠扶持。将自然引为人的同类,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拓展了人的内涵与深度。

人生的確很累,看你如何品味,对待过去,不要过多的追悔,后悔是一种耗費精神的情緒,只要你努力,慢慢的你会发現,曾经的后悔都不值一提。学会释怀,是对自己最好的呵护。任何事任何人,都会成为过去,不要跟它过不去,无论多难,都要学会及時抽身而退。人生万事难以預測,淡定从容,不卑不亢,在浮躁的時光中,坦然走过似水流年,优雅笑看云捲云舒。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能做什么,想干什么,才是生命鮮活存在著的状态。善良方得人心,合力可贏天下,懂得知恩報恩才是做人之本 。

一个正確的学理,必需具备这三样,如果沒具备这三样,那么这说出來的学理就有问题,所以说『根据,依据,应证』,是对一个学理的正确与否,是非常重要,往往很多信口开河的学理,都沒有经过『根据,依据,应证』去求证,而至使很多后学者,出了错误而不自知,就算知道错误,也无法求证改善,而大部份的人,更懶得去认真追究,这就是沒有探讨对錯的精神,也是造成以讹傳讹,一代传过一代下去,所以学术的『根据,依据,应证』是追求真学理的憑据。

人生无常,時時会有变幻的莫測。人生緣份,是人事物生灭的条件。有緣是緣,因緣和合則诸法即生。无緣是緣,塞翁失馬焉知非是福。心想不通,有邪思歪念顛倒梦想。啟发觉性,才开始觉悟能轉识为智。心想得通.心能清淨,是返妄归真智德。因果法則,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因緣果報,自作业受自修得果报。灌頂授记,得上天认同支持肯定。是自悟緣起法的結果。明心見性,是至真上善心性德行。自性淨土,常保明觉理性者能至。身心自在,能理性知足感恩平和。

莊子曾说过:「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凡夫不可语道。」意思是,和层次不同、位置不同的人相处,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不爭辯、不解释,做好自己即可。位置不同,少言为贵!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想法和見解時而相左,却不用非得辯个输贏,每个人所处位置不同,环境不同,观点、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便会有所差異,不要奢望人人都能理解您,这一点也不现实,您善良,肯定会有人说您虚伪;您大方,肯定会有人说您裝模作样;您优秀,肯定会有人说您做作状!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所处立场不同,多说无益,不必把自己的时间浪費在不相干的人身上。位置不同,少言为贵,以免多生禍端。人生苦短,不为难他人,不勉強自己…!

生命乃是奋斗的过程.所谓目标是指有长期的決心要成就那件事。目标具有一股无坚不摧,所向无敌的力量,它能使人无视一切次要考量,直接迈向成功。有智慧的坚定目标是成功之梯。有为者亦若是.有活力的人会尽全力,克服困难,完成那些需要花費脑力和体力的工作,当一个人目标坚定不移時,是足以克服所有境況。生命是由一连串的努力与成就所构成,人必須努力,先把小事做好,再做大事。努力的顶点,便是成就。成就的回报,便是喜悅。

一曲轻松禅音,感一段善念,煮一壺水,清简的晚膳便可搖曳生香。寻一方安放清甯的心灵,让灵魂得以休憩。光阴旧了,往事轻了,我们始終如一前行在路上。相信,時间会见证冷暖,靜默间,沉澱了往日的情深。一段风景,不为取悅谁,那是灵魂的昄依,靜听流年的声音,让淡淡領悟,缤紛岁月最美的沉香。护一隅時光的閒逸,品读人生冷暖,平淡也意蘊,清宁也況味。擷一枚素色時光,听心语,与秋同醉,抒一世淡泊,风雅相隨,写意云卷云舒的清逸。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孟子生于战国霸术的時代,故对历史政治哲学,下了王道、霸道的定义。孟子说一个真正的霸主時代,人民还是「驩虞如也」,大家的生活还是比較平安康乐的,这是真正的霸主時代。至于「王者之民」,就是三代生活在王道政治下的人民,大家都是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就是「皞皞如也」。在这种王道政治的社会,「杀之而不怨」,人民犯罪,虽被杀也不怨恨。「利之而不庸」,在真正王道的社会,人人生活安定优裕,但並不贪图过分的利益。这是孟子的王道政治思想,也就是大同思想。以現代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就是王道社会。「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在这个王道社会中,人民的个人道德与治國的政治道德,以及文化,是在不着痕跡之中进步发展。而真正的道德,是「不知为之者」,不知道是什么在促使这个社会进步,而社会自然默默的在进步,这一种社会現象,就是在真正的王道政治下才能达到的,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一个真正的聖人,对于道德的修养,人文修养,要做到「所过者化」,也就是要做到內聖外王。君臣为民绝无贪污.大家就自然受他的影响,口头的教化是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身教是以自己的行为清廉影响別人,超过了言教,要能夠做到「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到达神化的境界,就是由精神的感召,改变了別人的心理与行为,就像对庙宇中的菩薩,或供奉的神明一样,戒慎之诚。学问道德修养的目标,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程度,那是可恥的。讲天下无敌.做有心无力、瞞上欺下.讲一套做一套.一个人学问道德修养的做到了「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他的成就能「上下与天地同流」了。从广义着眼,天地生长一切万物,有好的,有坏的,的確是「同流合污」的。但天地並沒有对万物分好坏,万物因时间、空间、对象、环境的不同,使用的动机方法不同,才有是非善惡好坏的差別。像海洋一样,充满生机了,就是「同流」!

人的这一生不能狂妄自大,不管自己有多重要,多大的本事,也不要高估自己对別人心中的重量。什么人,也不是沒了谁就走不动!活在这一世,渐渐明白了!与其广交好友,不如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只有自身提升了,才能护有更多的朋友。到那里,都是打铁还須自身硬,干什么,若沒有能力绝对不行!現实告诉你,人心深似海,世道險峻。今天网络世界,学习增值文化传播广泛,搜寻资料,点只手指一目可錄,方便快捷,以老卖老,很快就会被人遗弃、遗忘!

世界上的事沒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远在贪求永恒,想永远保持存在,那是永远不可能的,所以佛学讲人生无常。有四个观点:
积聚皆消散.
崇高必坠落,
合会終別离,
有命咸归死。
「积聚皆消散』很多例子,一个人出身,拼命赚钱发财致富,当主人走了以后,兒女们爭財产打官司,贪欲无能。不管赚了多少財富,終究会散掉的。
「必坠落」。当一个人地位高了,一定会下來的,有上台就一定有下台。
「合会終別离」。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大家聚在一起,总有一天要分散的。
「有命咸归死」。有这个生命,最后还是有死亡。生离死別轮常!
世上没有永恒的事,那是必然的道理!

宗教信仰自由.逢初一十五都佛教.道教上香礼佛.很多宗教都有“信仰救赎”的说法,认为只要信教,或者礼遇神灵、尊敬宗教人士,可以得到救赎,洗刷罪孽,得到善报。例如:基督教倡导「信耶苏得永生』等等!但是道教反而强调,入道之后,要更加为自己的恶念、恶行负责,因为在道教看来,修道合真,根本上而言,是自己的事,如果自己不努力,任凭三清天尊法力再高,也无法让一个自甘堕落的人攀升仙道。
道教也并不把信教与否当成评判善恶的标准,无论你信教与否,信什么教,与你本人的善恶都没有关系,与你要承担什么样的结果更没有关系。因为“道”只遵循自然规律,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不会因为你的尊敬和信奉就会对你有所偏爱,也不会因为你的不了解和不认同就对你产生憎恨。只要心存善念,多做善事,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能够得到福报。如果你心存恶念,无论怎么烧香磕头,也没有用,如果做了坏事,早晚还是要遭到报应;只要你的心境和言行光明正大,见到神仙,不去参拜又有何妨? 风水.算命.卜卦.看相属于道教.尚你身为地师骗人钱财必有报应!
烧香拜神,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个过程去修持我们的“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心香”是指心地善良,心存善念,不生邪念,不生恶念;“身香”是指做人要身正品端,纯朴善良,不做恶事,不做亏心事;“口香”是指积累口德,不出口伤人,不口出狂言,口出脏话。如果你身师承道法.谨记你的行为!

《九江文学社》微刊编委会成员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特邀顾问:杨成贵 丘新梅 余斯文 傅塘根 沈志昂 许峰 丘国华 李延录 倪金茂 张晓元 刘长江(通辽) 丘昭骏 李小燕 郭仁炳 徐和勇
顾问:刘长江(四平),易顺天 张升 马艳峰 吴生泉 王述成 王勤 王长顺 徐明 郭洪森 叶新华 王立田 肖海玉 杨成宝 尹连荣
微刊主编:洪新爱
微刊副主编:郭景刚 朱少华 杨柳风 张冰剑 杨学是 逢春来
微刊编委:郭景刚 朱少华
杨柳风 吴生泉 肖海玉 张冰剑 杨学是 逢春来 胡杨 徐明 尹连荣 张丽贤 朱德天 张安敏 石慧
组稿:放飞 石慧
编辑制作:杨柳风 一束暖阳
九江文学社
微刊编辑委员会
202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