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洪新爱
记得那年我才五周岁,我和两个妹妹(弟弟还没出生)跟随母亲从老家婺源迁居到父亲工作的煤矿。最早父亲是在家乡的董家山煤矿上班的,这里井下的煤采空了,国家又把矿上所有的干部职工分配到景德镇涌山煤矿工作。

当时父亲住在工作单位的宿舍里。我们刚搬过来,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母亲带着我们住在离矿山有6~7里地的一个山村里。后来,父亲也就搬回来和我们住在一起了。
依稀记得刚搬过来那段时间,每次吃饭,母亲就把大门关起来,给我和妹妹每人盛一碗水煮白饭,桌上什么菜也没有,饭里面洒几粒盐。我记得第一次手上端着碗,觉得很委屈,心想原以为搬到新矿山应该不会太差,没想到一来菜都没有吃。在婺源老家外公和母亲是手艺人,裁缝师傅,在村里还开了家裁缝店,又有田有菜地,吃穿不成问题。来这里什么都没有,还吃白饭,委屈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我偷偷地瞄下母亲,又瞄下妹妹,嘴里实在咽不下饭。我看母亲一句话也不说,低着头大口大口地往嘴里扒饭,妹妹和我一样一脸委屈的样子,端着碗不动筷。
住的房子也很简陋,就两间,堂前就一张旧的木桌,两个凳子,泥巴地面高低不平,桌子都摆不稳,摇摇晃晃的,房间也就一张旧木板床。做饭是在外面帆布篷搭建的四面通风的简易厨房里。
母亲轻声细语地对我们说:刚搬来先这样对付着吃吧,这两天我就去找空地种菜。果然,第二天,母亲就去后面山上找空地去了,不过,别人家都已经种满蔬菜了。爷爷奶奶比我们家先搬过来,他们得知后马上送了点菜过来,还让出两块小菜地给我们家种,并给了几样蔬菜种子和秧苗叫母亲赶紧种下。爷爷奶奶也很不容易,还要养活七个未成家的子女,所以。爸爸妈妈从不开口去麻烦他们。更何况母亲是位勤劳贤惠,很坚强的女人。
两块小菜地只能种几样蔬菜,爷爷家的菜地也不多。于是,母亲就自己开垦荒山。父亲下班到家后也会拿起锄头一起开垦,我和妹妹跟着大人们后面,帮忙捡他们挖出来的树根,草皮,推放在一堆,回家时,父母亲把它们捆起来带回家晒干烧火做饭。就这样,母亲天天上山开垦,把土刨松后洒下菜籽,慢慢地,就有五六块菜地了。我每天跟在母亲后面看她种菜、浇水、施肥,有时候,我也学着给菜地浇水,看着那些蔬菜瓜果开花,结果实,笑得乐开了花。
日子过的很快,一晃来这里就快两年了,我满7岁了。看到一起玩耍的小朋友,有的报名读书了,我也在父亲面前吵着要报名读书,父亲被我天天吵的没办法,当时的校长和父亲是好朋友,又看我个子有八九岁那样高,也经不住我不停地叫他好叔叔,没办法只好勉强同意我报名读书了。
母亲给我做了个条纹的布书包,从山村(也叫三村,当时那一片隔两里路就有一个村。)到学校大概要走两里路左右,不算远。我读书那年,母亲已经出门做工去了,父母亲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我已经学会做饭、砍柴、打猪草、浇菜地、喂鸡鸭了。所以,大人们不在家,我一样带着妹妹把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条。
夏天,天一亮就起床。拿起两竹箕和耙子出门满村捡猪粪。天亮了,有的人家会把猪栏打开,把猪放出来让它溜达溜达,老远看到猪半蹲,就赶快跑过去,捡到猪粪象捡到宝一样开心,因为种菜需要猪粪给菜地施肥。我们家的猪仔刚买来养还小,关在猪栏里,不放出来,怕它跑丢了。为了能捡到猪粪装满两竹箕,我每天尽量早起赶在别人前头。

把猪粪挑到菜地去后,又跑回来叫醒大妹妹和我一起上山砍柴去。大妹妹就比我小一岁,她还没读书,叫上她,两姐妹有个伴,一般我会多砍点柴,给她捆好,就让她背一点点就行。幸好砍柴离村不太远,就在村附近的山上。我们砍柴到家大概要一个多小时。
放下柴,一捆一捆的靠在大门口外的墙角边。又得赶快淘米煮粥,那时候都是烧柴煮饭,干的茅草烧起来,人坐在灶口,脸会映得通红,灶里面劈里啪啦地柴火声作响。像打爆竹一样。煮好粥,打水洗脸擦汗后,我赶紧喝上两大碗粥,一看时间又要迟到了,飞快地跑去学校。
还没跑到学校门口,老远隐约就听到叮叮的敲打铁钟的上课铃声响了,我使出最大力气跑进教室。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她是上海人,知识青年下乡分配到这里教书的。她站在讲台中间,我跑进教室自觉地站在门的左边,红着脸低下头喊出“报告”一声,老师皱起眉头冷冷地说:你怎么又迟到了,我脸刷地一下更红了。我从没有向老师解释为什么迟到,因为不管什么理由,我觉得迟到就是不对的。有的同学看我的眼光也有点怪异。他们一定心里纳闷,我怎么总是迟到?每个学期其中,期末考试我的成绩都名列全班前几名,但是,一年级,第一次评选少年队员和三好学生,我落选了,原因就是我早读课经常迟到。
这一次落选,我心里很难过,一个人在放学回家路上躲在一边偷偷地流眼泪。我暗下决心,回家叫母亲买个闹钟,每天调好时间,夏天把时间调到4点,铃声一响,我就赶快起来做事,如果实在来不及,我就不吃早点跑去学校。从那以后,我几乎再也没迟到过,升二年级的“六一儿童节”,我走上了领奖台,班主任老师笑眯眯地亲自给我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并把“三好学生”的奖状发到我手里,鼓励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颁奖大会结束后,我背起书包飞快地跑回家,我要把这个好消息赶快告诉父母亲,让他们为我高兴,我要把奖状贴在墙上,激励自己更加努力。我一边跑一边兴奋地唱起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2022 6 21

作者简介
洪新爱、笔名:放飞, 文学爱好者,《中国乡村》认证作家,终身会员。曾在《黑土地史诗》全国诗词诗歌中荣获二等奖。曾获《中国教师》国家级优秀论文一等奖。2021年中国金榜电影人春晚名家名人大赛荣获金笔文学奖。《九江文学社》创刊人,社长兼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当代新诗苑》文学顾问,《山西省金榜头条》总监审。作品散见于《科尔沁都市报》《中国教师》《中国乡村》《北方文化》《文学家》《浣花》《文学讲堂》《文絮》《辽河之水》、《九江文学社》《中国诗歌网》《当代新诗苑.》《金榜头条》《中诗社》《作家家园》《精品名家文学》《华夏诗文苑》等报刊、杂志、微刊。

《九江文学社》微刊编委会成员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特邀顾问:杨成贵 丘新梅 余斯文 傅塘根 沈志昂 许峰 丘国华 李延录 倪金茂 张晓元 刘长江(通辽) 丘昭骏 李小燕 郭仁炳 徐和勇
顾问:刘长江(四平),易顺天 张升 马艳峰 吴生泉 王述成 王勤 王长顺 徐明 郭洪森 叶新华 王立田 肖海玉 杨成宝 尹连荣
微刊主编:洪新爱
微刊副主编:郭景刚 朱少华 杨柳风 张冰剑 杨学是 逢春来
微刊编委:郭景刚 朱少华
杨柳风 吴生泉 肖海玉 张冰剑 杨学是 逢春来 胡杨 徐明 尹连荣 张丽贤 朱德天 张安敏 石慧
组稿:放飞 石慧
编辑制作:杨柳风 一束暖阳
九江文学社
微刊编辑委员会
202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