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穿越世纪的故事。
1976年,在吉林油田举办“阶级斗争教育”展览时,我和施善洪相识。

油田保卫科一个从消防队借来的天津知青具体负责办展览。我报到的时候,从采油三厂借来的北京知青施善洪已经把所有的宣传板全绘制好了,我和另外3个女生开始背解说词。我们住在招待所,大家到我房间来时,施善洪见我床头放着《唐诗三百首》,很感兴趣地和我多聊了几句。
县电影院正在放映《小螺号》,我买了好几张票,请我们几个办展的人一块儿去看电影。
施善洪书法好,绘画好,诗词好,人品好,我非常欣赏他的才气和真诚。他结婚后,我去采油三厂看望过他们夫妇,那时他们已经有了可爱的女儿。
1982年电大中文系招生,我报了名。备考的日子里,我几次请施善洪帮我讲解古文。当时我就没问问,他基础那么好,怎么不报名?只忙于自己昼夜看书。
1985年,我要调回北京了,请施善洪送给我一幅画。他托人从三厂给我带了幅一米长的用油彩在玻璃上作的画。动身那天,我邀请他和另外两位男生到松花江南岸的前郭旗火车站送我。
岁月匆匆,偶有书信,施善洪均以诗词回复。再后来,彼此都淹没在生活中。但我始终都惦念着他,敬重这份纯真情感。
日子纷繁,念想总在。年轮增长,挂念尤甚。

2011年,我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集《芥舟影尘》,一为甲子纪念,再是答谢一路友人。施善洪在我的赠书名单中。
施善洪在哪?我求油田朋友帮忙寻找。一次又一次,都没有他的音讯。越是找不到,越想找到。
终于!电大同学施仲乐受我之托,第三天就回复:施善洪调到天津了,并给了我他的电话。
接通电话那一刻,很兴奋。
施善洪爱人玉会是天津知青。九十年代,知青政策惠及到下一代:知青可将一个子女的户口迁回城,但要落到母亲的迁出地,要有监护人接收。1995年,他们正读初二的女儿落户在姨家,直到大学毕业,8米小屋承载着两代人的艰辛。知青退休后可以回原籍落户或投奔子女落户了,2000年,施善洪50岁,买断工龄,玉会45岁,办了内退,他们回到天津。


我寄上《芥舟影尘》作品集,施善洪回赠我一部《圣经》。他既文又诗的回信是一件难得的珍品,令我拜读再三,爱不释手。
我的《忆语微尘》《心路无尘》相继印出,知道施善洪是真诚的读者,一一寄送给他。他回赠我知青书籍,书中夹着购书时的收据。我知道从油田退休的人工资都不高,他慷慨买知青的书,我很心疼。
彼此有了微信,常可看到他的诗书画篆,每每心生敬意。他很有才,是被历史耽误了的一个优秀的文人。
我感叹、感慨。施善洪却很达观。他平静地讲述家事,历史的烟云都在他的平和中。施善洪祖籍福建,祖父泉山老人施景琛为同治年间进士,在福建办学。老人生平吟作,著述颇丰。
父亲施秉章燕京大学毕业。自少年时代开始集邮,20年代即参加国外集邮协会,开办了环球邮社,是北平早期著名的邮商,从事邮票进出口业务,曾编辑《集邮说丛》两期。1926年发起成立“北平邮票交换会”。欧美集邮家多与其通讯交邮。新中国成立后,他上书国务院,建议国家成立集邮公司,方便文化交流,亦可换取外汇,郭沫若亲自给他回信。
“文革”中,施父被批斗后再也没了消息。唯可告慰施父的是,他的故乡兴建了集邮博物馆,那里收藏了他的足迹。
施善洪的才情来自家学渊源,自然承袭;平和源于修炼,他在教会忙碌着。
多了文字交流,多了心灵沟通。我但凡有诗书画印不解之时,总是向他求教。久之,微信发去,不用说明,便会迎刃而解,极为默契。

2021年,施善洪在电话中告诉我,他给我写了几幅字。“别寄,免得弄坏了。咱们总得见个面吧!”疫情时起时伏,我一直琢磨什么时候去天津看望他。
男人就是果断。5月2日,施善洪到北京,为其妹祝贺七十寿辰。次日,他来到我家。35年!重续前缘。他带来6幅书法作品:条幅、扇面,字字皆心意,句句切我怀。为我志愿抗疫赋诗,为我伏案“业精于勤”,还有那么长的汉简《爱莲说》,只为我的“三尘”作品集封面均为莲之选。更让我感动不已的是,他记得我和其妹同年同月生日,但怕弄错,竟然背着厚厚的《忆语微尘》,以查对。
2022年初,施善洪发给我几幅钢笔插图。说是从插队日记中抠下来的。没想到,在农村那么繁重的体力劳动之时,他竟亦诗亦画坚持日记。
施善洪属虎,本命年。他从日记中选了72篇,书法录制,并配上小图,情趣盎然,意境极佳。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馆长称其为:“美术功底很强,诗也好书法也好,确实是很难得的人才,很重要的资料。”

我珍视这些知青印记,珍爱这些艺术留痕。不能雪中送炭,只好锦上添花,帮他做成电子版,方便当下交流。
施善洪知道我喜欢印章,特意请他治印几十年的朋友姜孚先生帮我刻了“观海听涛”闲章,一枚为用,一枚可观。印文篆书,章法浑然,气度敦厚,方家心雕神韵,学兄意境辽阔。
时光过去了45年,美好留在岁月中。施善洪是我的闺蜜,更是我敬重的兄长。

人生路上 ,我始终崇尚一种理念:对自己喜欢的人或物,你可以静静地欣赏、用心爱护,才能获得同生共长。一道美丽的风景,它的存在,不是为了一座山峰、一片旷野,而是呈现给整个大自然,为天地增色,让更多的人去领略,品味。
上善若水,洪雅文渊。
2022年5月11日晨


作者简介
谭芯芯, 1952年生于北京。曾为上山下乡知青、石油工人、国家公务员。发表作品有散文、诗歌、论文、人物传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