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上海抗疫,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月,但“守‘沪’有我”的铿锵誓言仿佛还响在人们的耳畔。同心协力,迎难而上,在各方共同努力和配合下,上海最终战胜了疫情,很快又恢复了生产生活常态。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1 周年之际,特编辑冯清利老师为上海抗疫所撰写的文章,以铭记这座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英雄城市!

上海的疫情扎扎实实持续了两个多月。有一段时间,每天的数字都在不断攀升,先是由几百飙升到了几千,后由几千越过了一万,又由一万上升到了两万。
从3月下旬到4月中旬,一直增长的数字,如一直升高的血压,让人难以自持。每一个数字,牵连着一个或多个家庭。我的女儿可在浦东新区工作啊。
我有了一种隐隐的恐惧,疫情会发展到哪一步,难道真的控制不住了吗?
眼望大上海而束手无策,明知女儿生活遇到了危机,却不能与女儿相见、为她做些什么,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无奈与苦痛。

罗翔说: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从马里亚纳海沟到珠穆朗玛峰,而是知道和做到之间。而我要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与上海之间的距离。我与上海之间虽隔万水千山,但真正相隔的是不知何时结束的疫情。
那些日子,东方卫视成了首选频道,新闻发布、病例通报、知识宣介、政策预告,每一条信息都那么珍贵。最熟悉的身影是志愿者,最亲切的声音是大喇叭,最高的颜值是“大白”,最有风度的是“骑士”。
我天天期待着形势的变化,夜夜期待着拐点的到来。
熟人碰到我,会善意地问起,你女儿不是在上海?怎么样?
我只能苦笑。宅家呗!

3月中旬,河南零星有几例。那时吉林是全国关注的焦点。到3月20日,浦东新区报告病例“8+127”。
又过了3天,上海的情况一下子紧张起来。女儿所在的小区已被封了。她把教学设备搬回住所,开始上网课,储备了些食品,就是缺新鲜蔬菜。
想给女儿寄点东西,但快递进不去。询问能否吃到蔬菜时,说只能在卖菜的App软件上抢,大清早抢了两个小时才抢到一点。
这期间,出现了不少影响上海声誉的消息,想必女儿也看到了。我也从她的信息中感受到了憋屈、烦躁和忧虑。
我告诉女儿,一个这么大的城市,出现一些问题不必大惊小怪。
黄浦江的波浪在声声拍打着北京,北京已听到了黄浦江上汹涌的涛声。
要相信上海,相信我们生活的地方叫中国!

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保障生活物资成为头等大事。有痛一起痛,有难一起扛。4月1日上午,郑州800吨蔬菜驰援上海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由万邦集团配送的45辆满载爱心蔬菜的货车,行驶900多公里,抵达上海浦东新区。
河南800吨的菜,女儿应该能分到一些吧?那是家乡人民对远在上海务工的河南人遇到危难时的一份关切、一份心意!
更多的好消息在传来。上海疫情升级后,苏浙湘赣鄂豫皖闻风而动,津琼川粤鲁山陕争先恐后,三万八千名白衣战士向上海集结,大量医疗设备、生活物资向上海集中,大半个中国在行动。
我把消息转发给女儿,女儿说,看到了,她也在天天关注新闻。女儿原本不喜欢看新闻的。

每天清晨,在滨河公园锻炼时,我会把不同时期拍下的鲜花发给女儿:桃花、梨花、牡丹、樱花、鸢尾花、月季花……我希望一直在室内生活的她,能从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人间的暖意。
困难是暂时的,该经历的必须经历,该来的一定会来,再难的事都会过去。
爱人总还忧心忡忡,啥时候能清零?啥时候能见到女儿?
是啊,因为疫情,女儿响应就地过年号召,想着等“五一”回来。不料,这个计划又泡汤了。
全国各地紧急驰援上海的消息,让人看到了希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定会好起来的。

4月5日,女儿发来了图片,说小区发东西了:5000克大米、900克挂面、198克梅林午餐肉罐头、1.5升葵花籽油、一小袋达利园软面包。米面油都有了。
过了一段时间,女儿又发来了图片:萝卜、茄瓜、西红柿、黄瓜、小白菜、大蒜、白砂糖、酱油、牙膏、面粉、食盐、纯牛奶。蔬菜也有了。菜量不多,种类挺齐全。居然还看到了一瓶洗发露。
4月16日,又发了两袋大米。
应该还会发吧?再发,会发什么呢?

4月18日,发的是小麦粉、生姜、香脆腰果饼、叫化童鸡、香醋、竹纸、透明皂、护手液,还有两瓶百事可乐。照片一旁,是女儿养的小猫,在低头盯着瞧,似乎在疑惑:怎么还发百事可乐?
隔了几天,女儿说,又发了物资,忘记拍照了。我们便回复说:拍个照,留个纪念呗!是不是东西发多了,习以为常了?
5月5日,发放了第八批物资,这一次还有一小瓶沐浴露。发东西的人挺用心,在变着花样、不断调整着物资的种类呢!
5天后,发了第九批物资,又忘记拍照了。
一批又一批的物资可能还会继续。女儿的餐桌上,逐渐由素变荤了:麻辣豆腐、冬瓜排骨、青椒肉丝、红烧肉等等。

女儿微信上的一句话,让我不用为她担心了:大米白面发了好几袋,担心夏天来了,吃不完要生虫子。看来,供给已经超出了需求。
感染数字在一天天下降,后来终于看到了一条期盼已久、令人长出一口气的消息。5月17日,上海全市实现社会面清零。

“六一”那天,人民日报公众号上的一条消息让我彻底放了心。6月1日起,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黄浦江上又有了穿梭的轮船,南京路上又有了往来的人群……那一刻,我的眼眶不觉湿润了。侬好,上海。侬终于回来了!
我也有了新的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女儿将回到清清的洛河边,和我们一起,自由地行走,去看新落成的步云桥和凤仪桥,去看美丽的洛水昌谷……
(原载于2022年6月6日《洛阳日报》)

作者简介:冯清利,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洛阳市文联委员,洛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洛阳市散文学会副会长,洛阳市客家文化研究会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洛阳市宜阳县文联主席,《河南文学》签约作家。散文刊发于《三门峡日报》《信阳日报》《洛阳日报》《郑州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河南日报》《人民铁道》《小百花》《老人春秋》《牡丹》《北方文学》《河南文学》《西部散文选刊》《中国铁路文艺》及中宣部“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洛阳学习平台。出版个人散文集《一路好奇》(团结出版社)。

诵读者简介:白云丽,宜阳青年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宜阳县广播电视局播音员,从事播音主持工作二十余年,有语言艺术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电视播音和舞台经验。目前任圆梦普通话培训中心老师。

(责任编辑: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