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近北京鸟巢之八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近北京鸟巢之八
这两天我们都在聚焦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建设规模与难度,其实说到难度,还有更重要的几个方面需要迫切解决,诸如所有人都最关心与关注的安全方面,当然也包括防雷措施等。
我们通过查找和阅读相关的资料获悉,"鸟巢"的防雷设计采用的是最传统的防雷技术,就是充分利用建筑结构自身的有利条件,将鸟巢的金属屋面,即钢结构中的钢构件、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等通过焊接等方式进行有效的连接,整个"鸟巢"的"钢筋铁骨"部分构成了一个理想的"笼式避雷网"。不仅如此,为防止雷击时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伤害,在场馆内人能触摸到的部位,比如钢柱等,都相应作了等电位连接;还把"鸟巢"内的几乎所有设备与"笼式避雷网"都有可靠连接,保证雷电来临瞬间产生的巨大电流能通过"笼式避雷网"导入地下,以此最大限度地保证场馆自身、仪器设备和人身的安全。说的直白一点,这也是最重要的“以人为本”了。

北京鸟巢
我们知道,作为国家体育场鸟巢这样超大的建筑工程,其抗震效能与措施,尤其显得十分重要。
但我们可以欣慰地说,当然笔者也是引述一段相关资料中的一段话就是:"鸟巢"所用钢材强度是普通钢的两倍,是由中国自主创新研发的特种钢材,集刚强、柔韧于一体,从而保证了"鸟巢"在承受最大460兆帕的外力后,依然可以恢复到原有形状,也就是说能抵抗唐山大地震那样的地震波。托起"鸟巢"最关键的是"肩部"结构,这一部分所用的钢材--"Q460"钢板厚度达到了110毫米,具有良好的抗震性、抗低温性和可焊性等特点。为满足抗震要求,钢构件的节点部位还特别作了加厚处理,杆件的联结方式一律为焊接,以增加结构整体的刚度和强度。"鸟巢"凌空的屋顶支撑它的是24根巨大钢柱脚。
为保证建造在8度抗震设防的高烈度地震区的"鸟巢"能站稳脚跟,科研设计人员克服"鸟巢"柱脚集合尺寸大且构造复杂、中国现行规范的计算假定与设计方法难以适用等情况,为这些钢柱脚增加了底座和铆钉,将柱脚牢牢铆在了混凝土中。柱脚下的承台厚度高达4~6米,24根巨大钢柱分别与24个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墩子牢固地连在一起共同擎起巨大的"鸟巢"。
请注意,上述的这段话,并非是作为笔者的我“笔下生花”,而是真实地记录了相关资料中的一段相关的文字,基本上是原滋原味的。
如前所述,作为国家体育场鸟巢这样大规模的建设项目,其设计理念一定是非常特别的。那么,此时此刻,我们就结合相关资料的介绍,把其设计理念再呈现在大家面前。
我们注意到,国家和相关设计人员是极为重视绿色设计的。据有关资料介绍,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大纲要求"国家体育场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采用世界先进可行的环保技术和建材,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在节省能源和资源、固体废弃物处理、电磁辐射及光污染的防护和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产品的应用等方面符合奥运工程环保指南的要求,部分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树立环保典范。" 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改进国家体育场的建筑功能和性能,持久地贯彻绿色奥运的概念。
另外,据有关资料介绍,国家体育场鸟巢在建设中采用了先进的节能设计和环保措施,比如良好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雨水的全面回收、可再生地热能源的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等。"鸟巢"的外观之所以独创为一个没有完全密封的鸟巢状,就是考虑既能使观众享受自然流通的空气和光线,又尽量减少人工的机械通风和人工光源带来的能源消耗。"巢"内使用的光源,都是各类高效节能型环保光源。在行人广场等室外照明中也尽可能地采用太阳能发电照明系统。在"鸟巢"中足球场地的下面是312口地源热泵系统井。它通过地埋换热管,冬季吸收土壤中蕴含的热量为"鸟巢"供热;夏季吸收土壤中存贮的冷量向"鸟巢"供冷,能节省不少电力资源。在"鸟巢"的顶部装有专门的雨水回收系统,被收集起来的雨水最终变成了可以用来绿化、冲厕、消防甚至是冲洗跑道的回收水。诸多先进的绿色环保举措使国家体育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型"绿色建筑"。
还有,据有关资料的介绍,"鸟巢"设计之初和深化设计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节俭办奥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奥运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永久设施和临时设施的平衡。按照要求,"鸟巢"共设10万个座席,其中8万个是永久性的,另外两万个是奥运会期间临时增加的。
(待续)
(注:所有北京之行的参考资料、引用等均在最后章节中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