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杨天石(仁智)
贵州省贵阳人李端棻的学生梁启超,他们不仅仅是师生关系,还是郎舅,更是同生共死的战友……

杨天石,笔名苏人、江东阳、吴之民、梁之彦等,江苏泰州兴化人。1936年2月15日生。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及《中国哲学》编委、《百年潮》杂志主编、《世纪》杂志顾问、《炎黄春秋》特约编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杨天石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尤长于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和蒋介石的研究。著有《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等二十余种。
其中《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一书被全国31家媒体共同推选为2008年十大好书,并获香港书奖。

前不久,杨天石撰文:
《梁启超的文化宣传活动及其思想新趋向》值得一读,让人耳目一新……
(一)《清议报》与《新民丛报》
梁启超流亡日本后,他的维新同志徐勤、麦孟华、汤觉顿以及时务学堂学生蔡锷等人随后相继到达。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之后。
梁启超亲眼见到了一个国家的兴起,“如呼吸凌晨之晓风,脑清身爽”。
他为自己取名吉田晋,以示对于日本维新思想家吉田松阴的景仰。
1901年12月23日,梁启超得到在日华商冯镜如、冯紫珊等人资助,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旬刊,在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界产生巨大影响。
《清议报》宣称“专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主义”。
所谓“主持清议”,指抨击慈禧太后和顽固派大臣荣禄、刚毅的“伪政府”,鼓吹改良派在戊戌政变后的政治主张:
尊皇,勤王,兴师讨贼,归政光绪皇帝。和戊戌变法时期相比,《清议报》对光绪皇帝的宣传多了美化、神化的成分。
例如声称“皇上之圣”,“数千年之所未有”,是“天纵之资”,等等。 所谓“开发民智”,指宣扬民权主义,介绍新鲜的西方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化道德观念。
《清议报》除陈述世界大势和列强对华政策,呼吁中国人民热爱国家、奋起救亡外,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提倡民权。梁启超空前地提高了“国民”的地位,他宣称:
“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
舍民之外,则无有国。”这就将传统的“君国”观转变为现代的“民国”观。他同意天赋人权说,认为言论、行为、居住、财产、请愿这五大自由,犹如水之于鱼,氧气之于鸟兽,谁也不能剥夺。
“君不能夺之民,父不能夺之子,兄不能夺之弟,夫不能夺之妇。”
他鼓励破坏主义,认为要清除中国数千年来的沉疴痼疾,必用“破坏”之药,赞美其为“今日第一要件”,“第一美德”。 他的《少年中国说》鼓励年轻人面向未来,积极进取,建设富强、自由、雄飞的“少年中国”,是一篇起过巨大历史作用的名文。
由于《清议报》的内容新、思想新、文字好,使读者宛如幽室见光。出版后,风行一时,在很短的时期内就销售三千余份,各地代销点达38处之多。
至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12月,出满百期,因火灾停刊。
1902年2月8日(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初一日),梁启超改出《新民丛报》。
该刊宣称:“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梁启超继续宣扬改良主义观点,在该刊发表的最有影响的文章当推《新民说》。该文长达11万字,连载四年。通过该文,梁启超提出了人的思想道德转型问题。他激烈地批判中国人在长期专制统治下所形成的国民劣根性,系统地介绍权利义务、国家思想、合群思想、尚武精神、进取冒险、平等一系列价值观念,企图为国民树立新的道德规范。同时,梁启超继承《清议报》的传统,以更大的热情介绍西方思想和人物,如,亚里士多德、边沁、孟德斯鸠、达尔文、培根、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约翰弥尔、波伦哈克、伯伦知理、亚当·斯密、李嘉图、圣西门、傅立叶、马克思等。
据统计,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介绍的西方学者、思想家、科学家约在百人以上。其成绩,在辛亥革命前后无人可以与之相比。
其作用,一直发挥至五四时期,影响过许多人。
胡适曾说:
“《新民说》诸篇给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使我彻底相信中国之外还有很高等的民族、很高等的文化。”
在倡导改造国民性的同时,梁启超又大力倡导学界革命、史界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他的文章,明白畅达,笔锋常带感情,富于鼓动性,被称为“新民体”。
梁启超在这些方面的努力,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河。
(二)《新小说》与“大中华民主国”设想
1902年11月,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将戊戌前夜业已开始的“小说界革命”推向新阶段。他大力宣扬小说的社会启蒙和教育作用:“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梁启超自己带头写作《新中国未来记》,表述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理想。小说主人公黄克强、李去病,一个主张改良,一个主张革命。二人之间展开辩论,最后归结为现在国民资格不够,只能先行预备。
按梁启超的构想,将来要建设“大中华民主国”,第一代大统领罗在田(隐指光绪皇帝),第二代大统领黄克强(隐指黄帝子孙)。 不过小说发表到第五回就停笔了,没有写到这地步。这一点显示出,梁启超后来已经失去了对民主共和的热情。
除创办刊物外,梁启超还在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10月间在东京办了一所高等大同学校,经费3000元,来自横滨华商捐献。
从学者有前湖南时务学堂学堂……
梁启超认为,国家富强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与民智的提高,因此,呼吁在京师大学堂内设立师范馆:
“西国最重师范学堂,盖必教习得人,然后学生易于成就。”
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便成了北师大的前身,与源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的北大同根同源。
在这个高等教育初创的年代,京师大学堂首任监督张亨嘉提出的“诸生为国求学,努力自爱”成了它最初的校训,将个体的求学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到了一起。
1909年,晚清名臣张之洞为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办学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
“京师优级师范,为全国教育之标准。故京师师范,若众星之拱北斗。”
起步于微末的师范馆,被寄予了成为国家近代化教育标准,像北斗星一样引领教育发展的厚望。
之后,爱国主义与弘文励教成了北师大发展过程中最难以磨灭的两个特色,支撑着学校走过颠沛流离的岁月。
1912年,学校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来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合并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自此,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师范大学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