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丽燕
“老板,来一包状元糕!”初夏,沪郊枫泾古镇,伴着烈日与阵雨一起到来的,还有一年一度的中高考。在临近考试的日子,枫泾和周边地区的家长们为了讨一个好口彩,往往会给备考的孩子吃上一口古镇传统美食——状元糕,以期子女“状元及第”。

枫泾状元糕,是金山区的传统特色糕点,属“枫泾四宝”之一,承载了属于枫泾古镇的独特味觉记忆。一口咬下去,松脆可口,烘烤后的米糕香立刻散发出来,而口中淡淡的甜味不会甜腻过头,是刚刚好的口感,让人停不下来。

70岁的俞加林,经营着枫泾古镇上唯一一家还在生产加工状元糕的作坊。老作坊始于1953年,距今已有69年的历史。1979年,作坊迁址至冯家弄,并新建两间作坊和一个销售门店。彼时,作坊是隶属于枫泾镇供销社的公营资产。也正是在这一年,俞加林成为作坊的一员,这一干就是43年。
市场化的大潮,对老作坊冲击不小。如今,老作坊只剩下老俞等6个老员工,生产加工的糕点种类也锐减。“以前,我们还会生产奶油蛋糕等各种糕点,现在,主要随季节做些本地人热爱的状元糕、月饼等传统糕点。”
“我们还是用的老手艺、老配方。他们(老年顾客)说,现在吃起来还跟小时候的味道一模一样。”虽然已经过了40多年,老俞对待状元糕的制作工艺依旧一丝不苟。“粉不能太糯,不然会软不成型。粉糕做完后要晾2~3天,排出多余的水分再切片烘烤。一般春夏之际是做状元糕最好的时节。这时候的湿度、温度最合适,做出来的状元糕既薄又不易碎裂,也是状元糕最热销的时节。”老俞一边介绍着,一边操作着切片机,将一块块粉糕切成薄如莲瓣的状元糕。

在近400平方米的老作坊里,俞加林的老伙伴们正熟练地把一片片状元糕平整地铺在烤盘上,送进烤箱。经切、焙、烘后,刚出炉的状元糕色泽金黄,片薄松脆。
“一定要在出炉后尽快包装,保持状元糕松脆的口感。”顾不得烤盘散发的余热,师傅们熟练地将烤盘上的状元糕码齐,递给老俞打包。老食客会发现,包裹状元糕的,还是那凝聚着浓浓的枫泾本地乡土情结的粉红包装纸和状元郎的图案,几十年没变。

传统的配方、传统的包装,老作坊里已经搭档了40多年的6人配合紧密,仅一个上午,一包包状元糕就在作坊里堆起了一座小山。“我们一天能做1000包左右的状元糕。不过再有几年,老伙计们也都要退休了,不知以后还有没有人接着做状元糕。”老俞说着,眼里闪过一丝落寞。

每个年代的孩子都拥有独属于他们的零食,虽然那些年代已渐渐远去,但留存在记忆中的东西更显得尤为珍贵。
据悉,近年来,为了延续和传承这些百年名产,枫泾镇一方面积极帮助与扶持老字号,今年5月枫泾镇状元糕已申请了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另一方面,枫泾镇正着力在古镇区域内打造老字号一条街,帮助传统老店在新的消费时代展示产品魅力和历史积淀,找到新发展模式,找回人们对童年和家乡的甜美记忆。
(图片来源: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原载于“i金山”微信公众号)
来源:上海市金山区
作者单位:上海市金山区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