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李明军,男,吉林松原人。原《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油田资深记者。现已退休。多年来发表各类作品2000余篇,有多篇论文获得省级以上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四部著作。《北方都市文化》微刊总顾问,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三岔沟旅游记
作者:李明军(原创) 主播:徐丽
好久就听说前郭王府镇有个三岔沟村,村子的后山,有一条很长的古河道,一到夏季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涌入到河道里采挖玛瑙石。因此就有了要去三岔沟捡玛瑙石的想法。今年的双节期间终于圆了我捡玛瑙石的梦。
捡玛瑙石是假,实际上去看看古河道是真。因为我以前在测井研究所时,曾经从事过地质构造和沉积研究,虽然后来改行做了记者。但对于观赏古地貌、地层和古河道还是蛮有兴趣的。加之记者职业对各种事物的猎奇心和新闻的敏感性,凡是都要看个究竟。因此,这次的旅行既满足了记者职业的好奇心,同时也满足了对地质研究的兴趣。两全其美,不亦乐乎!

早晨我们一行5人从松原出发,在手机导航的引导下,坐了一个来小时的车,费劲周折,终于来到了三岔沟村,由于到了村子后,属于导航盲区,只能靠村民的帮助和引领,才来到了后山的古河道三岔沟。据说这个村子也因此而得名叫三岔沟村。从村子后边的一个很陡的坡路上一直往下走就能看到了即将干枯的古河道。古河道两边,陡峭的土坡上林木丛生,河道里小溪潺潺,虽没有鸟的飞翔、鱼的欢跃,但农家的鸭鹅在浅浅的水里自由的游荡,给古河道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也构成了一幅乡村河道的风景画。
据了解,三岔沟屯南紧邻一条东西向的大沟,泉水顺沟自西向东流过,沟南是一道大沟大土岗。东距那拉待古城约3.5公里。在后沟子屯内沟北侧的向阳坡面上,散布有很多辽金遗物。当地群众在屯前沟内捞河卵石时,又发现一件玉石斧,为墨绿色玉石磨制则成,呈窄长梯形,表面光滑,斧刃锋利,未见使用痕迹。长7.2、宽3、厚1.2厘米。以上物件均在吉林省博物馆收藏。此遗址地处松花江二级台地,这里山丘起伏,山青水秀,泉水叮咚,缓缓流淌,土质肥沃,景色宜人,是古代劳动人民从事农牧业生产及生活的好地方。根据地表现存遗物和出土器物分析,此遗址应是辽金时期较大的居住址。

我站在三岔沟的岸边,遐想着这里在白垩纪曾经是松花江的干流或支流,经过多次的构造运动,使其河床不断的改造移动,变成现在的模样。古河道当初水流湍急,苇草丛生、野鸟飞翔、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些玛瑙石从山上冲击下来,经过水流运移冲刷变成不同形状或者光滑的石头或者玛瑙石。也就是吸引后人蜂拥而至的缘故。
据当地百姓介绍,每年的夏季的多雨季节,水深也不足没膝盖,只要穿上长筒水靴就可以进到水里,尽情的挖掘你想象的玛瑙石。
采掘玛瑙石是一种童趣,是一种儿时的故事,也是一种玩石人的雅兴。我们同伴每采集到一块形似玛瑙的石子,都高兴的像孩子一样欢呼雀跃。其实我们5个人都超过半百的、或者接近花甲的几个老人,玩的就是一种心态;欣赏的就是一种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
我们几位老者,玩耍得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自我,像孩童一样融入到大自然,融入到远古时代,融入到源源流淌的松花江……三岔沟下次我还会来的!


主播简介:
徐丽,中国现代作家。前郭县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朗读者》读书会创办人,《心象学》学科领域好声音诵读第一人。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总通讯员。现任《北恒之声》文化平台主编、《若曦文萃》栏目主编。《幽兰飘香》等多家有声艺术平台在线作家、诗人、主播。2020年获得《幽兰飘香》有声艺术平台特殊贡献奖。同年获得《北大荒读书耕会》文学创作优秀奖。2021年,两部徐丽文集《生命中那些流淌的故事》《林海雪原往事》(106篇文章,记录林海雪原往事的作品文集)捐赠给海林图书馆。多种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作品被编入国家级、全国百强报纸、省级、市级报刊、书刊——《民族文学》《河南科技报》《河南经济报》《松原日报》《青年文学家》《文学百花苑》《渤海风》《文学讲坛》《松花江》《萧乡文学》等。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包括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