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首页 \
文学 \ 陈振家:《武则天的故事(随笔)》
陈振家:《武则天的故事(随笔)》
精华热点
武则天的故事(隨笔)
文/陈振家
道德经也是意志经。
道德经就是老子,
按自已的意志所写的诗。
这是他沉淀的诗,
是他潜意识接通之后,
所开出的花朵,
它是悄无声息的,
灵魂的浩荡,
与圣人的呼吸。
它是萨满式的
万物有灵。
它如同尼采的权力意志,
到处播撒花朵。
火车冒出的浓烟,
可以形成烟柱,
横扫天空,
浓烟在云雾里写字,
大海上,
愤怒的狂涛,
整日整夜不停息。
蛮荒世界里面得势的女人,其实并不是一般人,
想象中的野玫瑰,
她那暴力的大黑眼睛,
比男人还更强,
手里一根马鞭子,
动不动抽人一下,
那不过是现代人,
所需要的新的刺激。
她是编造出来的形象,
她在荒原上奔驰,
她也是古代翩翩起舞的花魁,
这样的女人,
她能够依然的活下去,
在任何时代、
任何社会,
到处都是她的家。
美的力量是
需要时间和形象
来支撑的。
时间其实就是事情
的因果关系。
时间在我们之外,
又在我们之内。
时间的本质是神秘的,
把握时间,
把握事情的进度,
把握节奏感,
这就是行事的奥秘。
时间可以改变
一切事物,
但是任何东西
都不能改变时间。
事物分为三等,
肉体、精神、意志。
茶水与酒浆是平行
于
灵与肉之间的
关系的。
它们保护生命的流水,
永远在奔腾,
流水冲刷而下,
席卷而去。
你一定要防止身边
有小人,
所谓的小人,
就是巫婆,
他是特务,
他在偷听、
偷看、窥视、
追踪、告密,
他以害人为目的,
所以你发现了小人,
远离了小人,
也就是一大愉快。
眼见他起高楼,
眼见他宴宾客,
眼见他楼塌了,
这就是造化。
道德经说: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宠爱,
这种虚荣,
本来就卑下,
得到它就感到惊恐,
失去它也会感到惊恐。
这就叫得宠
和
受侮辱
都感到惊恐。
我因为有身体,
所以我就能感觉到宠爱
和侮辱,
如果我没有身体,
哎
你就没有什么宠爱,
和侮辱啦。
所以,
能够尊重自身的生命,
去尊重天下人的生命,
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兰亭序》
是王羲之
在醉酒的状态之下
所写的书法。
所以如有神助,
他不是故意写的。
他这是天马行空,
自由自在,
所以无人能够超越,
也就是一种神品。
王右军的字体,
古法一变,
雄秀之气出于天然,
所以古今以为师法。
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子
名叫智永,
他得到祖传的《兰亭序》真迹。
他一直在浙江绍兴出家。
在临死的时候,
他郑重其事地,
将一个包裹,
传给了他的弟子辩才,
里面的东西,
就是他的祖宗王羲之
的书法
《兰亭序》。
交待完毕之后,
智永去世了。
辩才和尚也懂书法。
他知道这是无价之宝。
从此以后,
他将这一个包裹
藏在自己的屋顶上,
一个黑洞洞的地方,
不让别人看见。
但是,
没有不透风的墙。
后来,
唐太宗听见了这个消息。
知道人间至宝《兰亭序》在辩才手上,
于是多次派萧翼去取,
但总也没有得到。
因为辩才和尚总是装傻,
他说自已不知道什么
书法不书法的。
李世民是
一个仁慈的皇帝。
他无计可施,摇头叹气。
当时武则天年纪还很小,
才15岁,
是一个少女。
她见皇上整日茶饭不吃,
就问皇上:
陛下为什么吃饭不香?
皇上说,
你懂书法吗?
这武则天
是一位才人,
名叫武媚娘。
只见她嫣然一笑
回答说,
贱妾略知一二。
皇帝在她耳边说:
你还蛮谦虚哩。
你能不能悄悄的到绍兴
把那个辩才和尚的
《兰亭序》给我弄来呢?
五媚娘听了之后
直点头,
说:
小菜一碟。
三十天后见分晓。
过了半月之后,
武媚娘装扮成年轻男子模样,
在两位武士的护送下
摇摇摆摆来到了绍兴。
她一下马
就到和尚庙里去找辩才。
辩才一看
来了一位白面书生。
问她有何贵干?
武则天说自己是一个云游天下的人,
想来此讨一碗水喝,
于是
辩才就给了她一碗茶水。
喝完水后,
假装她不小心,
将碗摔破了,
说自已可以赔一个金碗。
辩才很奇怪。
辩才问她
你哪来的金碗呢?
武则天就说,
离这里往东100里路地方,
有个叫乌龙山的山洞,
这只碗是从那个
山洞里面找来的,
在那个山洞里面,
除了金碗之外,
还有金锅
金壶,
还有金椅子,
还有金屋子。
我这有一个地图,
我带你去寻找吧,
我们把庙门锁起来,
就可以了。
辩才将信将疑答应了。
答应第二天跟她一起去寻宝。
当天夜晚,
两人饮酒作乐。
辩才发现书生
变成了一个女人,
红袖袍半掩半开
酥胸微露
一双秋水
眉目含情
辩才和尚不禁筋酥骨软
情迷意乱
喝得酩酊大醉,
武则天趁机和两位武士举着灯火,
满庙搜寻,
终于在屋梁黑洞洞的墙穴凹处
找到一个花绸布包袱,
打开一看
发现宝物,
这不就是巜兰亭序》。
然后,
留下五百两银子,
趁着夜色,
快马加鞭,
溜之大吉,
绝尘而去。
由此
武则天
得宠于李世民,
后来夺得天下。
在她死后
她给自已竖了一块无字碑。
碑文深处,
隐约可见巜兰亭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