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给女儿的爱
手机作者:李旭东

在民间,人们常说:“母亲在家就在”。多年前推出的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大人小孩都会唱。为弘扬爱国主义情结,人们又把祖国、黄河比作母亲。这就告诉我们,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没有祖国母亲,哪有我们的小家?

今天,我给大家讲讲关于母亲的故事。

朱文英,71岁,我的老同学,也是我们的邻居,老朋友,她是一个既是俩个女儿的妈妈,也是三个外孙的奶奶和姥姥,是一名崇信县城区第一小学退休教师。退休10多年来,本应和在崇信县物价局退休的丈夫一起安度晚年。那年丈夫患病,她总是陪伴在丈夫身边。人常说:“夫妻之间感情再好,总有一个早离世,几乎没有一个陪伴到底同时去世的”。没有多年,六十多岁的丈夫因病离世,她心理受到沉重打击,对此,她的两个女儿、女婿十分孝顺,为了使母亲尽快从悲痛中的阴影走出,两个女儿先后和她一起生活,和两个女儿相依为命,安度晚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默默地把后半生的爱和心血全部献给了女儿和外孙家中。

大女儿在平凉市崆峒区公安局工作,女婿在西安电信,现在在北京,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小女儿和女婿在四川省攀枝花电信局工作,一个孩子,刚上小学,虽然,都是孩子的母亲,但是,在母亲眼里总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由于女儿、女婿工作忙,又没有带孩子的经验,而孩子小,谁都离不开自己母亲替她们照顾孩子,成为一个香勃勃,谁都想要母亲留在家里给领带孩子。

为了女儿女婿、外孙,她一年坐飞机飞来飞去,一会儿在平凉,一会儿在四川攀枝花,为女儿女婿接送孩子、辅导作业,做饭、家务等,其次,由于女儿女婿每天从早到晚忙碌上班,孩子上学,一人在家无人陪伴,加之,老同学朱文英从小出生在两父一母这样一个特殊家庭,从小生活在崇信县柏树镇信家村,五岁父母离异,随母亲来到崇信县锦屏镇西街村。这是一个姓朱的做饭大师,从此,她在这个家里长大,家大人多,寄父上有父母,下有弟妹,经济条件差,生活困难。同时,由于家庭在农村,她成了个苦命人,但她心灵手巧,从小跟父母下地种庄稼,割麦打碾,学带弟妹,学会了做针线活、做饭菜、干农活。她聪明伶俐,孝顺父母,贤淑达理,长得才貌出众,在家是一个好姑娘。后来,她和丈夫结婚后,也是个好儿媳,好妻子,有了孩子后又是个好母亲。在学校,她是个好教师、在家是外孙的好姥姥。每天一人在家时,还整天忙于在给女儿用毛线编制各种生活中需要的用品,同时也减轻了她心中的寂寞感。

她既是一个好母亲,也是一个好老师,1974年7月,她从平凉师范毕业,先后在崇信县高庄、九功于家湾、锦屏小学(现在城区第一小学)任教,在教育过程中她以德为范,以身垂范,始终在教学第一线担任低年级班主任,担任语文教学,她教学有方,爱生如子,在教学中,把小学生当作自己孩子,言传身教,当好孩子的妈妈,哪怕再差的学生她都不嫌弃,经常把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叫在自己办公室,对他们认真辅导作业,有的学生家庭困难,衣服破烂,她拿自己女儿穿过不久的衣服送给她们,孩子有病没到校,她就到家里去家访,看望,帮助补习,受到学生家长的点赞和好评。真是:
才貌出众朱文英,
两个女儿好母亲。
教育事业有成就,
甘为家校献爱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