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筹备,“祝融与中华祝姓起源专家座谈会”于 2022年7月3日上午9:30在河南饭店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河南省黄帝故里基金会主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祝姓委员会承办。来自全省的近2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议围绕祝融与中华祝姓渊源、祝融与祝融之墟、祝融文化和祝融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开发及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主题展开研讨。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宪斋进行了开题发言,林会长介绍了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和和河南的姓氏文化资源的优势情况,指出祝融文化研究与黄帝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祝姓作为历史久远的古姓氏之一,更是与黄帝和祝融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黄帝文化的重要延伸。研究挖掘祝融文化、祝融精神、祝融与中华祝姓渊源、祝融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一致性、讲好祝融故事,这是河南祝姓委员会未来一段时间工作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心。指示祝姓委员会在祝晓琳会长的带领下深入挖掘祝融文化,尽快落实、抢占先机,保护河南姓氏文化研究和河南文旅资源的开发,将祝融文化打造成继黄帝文化之后河南的又一张极具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IP。
大家一致认为林会长的发言紧扣国家文化事业,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为祝融文化研究指明了方向。

林宪斋会长开题发言
会议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立新博士主持并致辞,李所长从专业角度介绍了祝融文化和祝姓起源的研究情况,并对各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归纳。

李立新所长发言
来自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历史与考古所、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新郑市黄帝故里研究会、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各位专家们进行了内容详实的精彩发言,围绕祝融文化、祝融精神和祝姓起源从历史、考古、文学、心理学、地方志等多视角进行研究解读。
受新郑市史志办原主任,河南省黄帝故里研究会高级顾问刘文学老先生的委托,河南省新郑市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会长荆勇杰宣读了刘文学老先生论文。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原所长、研究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新斌(左上),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原所长、研究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卫绍生(右上),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原副所长、研究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穆朝庆(左下)、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石小生(右下)发言。

河南省新郑市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会长荆勇杰(左上),河南省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乔(右上),海南省社科联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原所长、北师大历史系博士陈智勇(左下),河南省黄帝故里基金会理事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白东升(右下)发言。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研究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杨波,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郭树伟博士,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河南彭姓委员会副秘书长、彭姓家谱委员会主任、《彭氏文化》编辑部主任彭闻博出席会议并进行了发言。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祝姓委员会会长、天津大学人文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国河南同乡会会长、北师大心理学博士祝晓琳发言。

河南省黄帝故里基金会党支部书记白胜源,信阳固始县文广旅局书记兼局长、《河南祝姓志》编委会委员祝孔勇,祝姓委员会执行副会长祝大海,副会长祝建辉、祝颖超,秘书处秘书长祝启涛,常务副秘书长祝雪萍等列席了本次会议。
座谈会气氛热烈,各位专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充分交换了意见和看法,原定2个小时的会议持续了3个多小时,大家还意犹未尽,深刻反映出4700年历史的祝融魅力。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座谈会意义重大,打好 “祝融”文化牌,深挖祝姓起源的历史脉络,必将对必将对河南文化旅游事业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祝姓委员会”正式成立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次会议的成功举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为祝融文化和祝姓起源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今后一段时间祝姓委员会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附录:
祝融与中华祝姓起源专家座谈会
会议纪要
(2022.7.3·河南饭店)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贯彻落实楼阳生书记“要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全景式展示河南文化河南历史”的要求,2022年7月3日,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河南省黄帝故里基金会主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祝姓委员会承办的“祝融与祝姓起源专家座谈会”在郑州河南饭店召开,来自省内的文史专家经过认真研讨,就以下问题达成共识:
一、祝融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一位十分显赫的人物。祝融是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是上古帝王,是火正。东汉班固编著的《白虎通义》,将祝融氏与伏羲氏、神农氏并列为“三皇”。《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祝融为五行之官之火正:“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祝融也是古代受人膜拜的神灵,他是火神、灶神、夏神和南海神。《山海经图赞》云:“祝融火神,云驾龙骖。气御朱明,正阳是含。作配炎帝,位列于南。”《风俗通·祀典》引古《周礼》说祝融为灶神:“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吕氏春秋·孟夏纪》记载祝融是夏神、炎帝的辅佐神:“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唐《南海神庙碑》记载:“考于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祝融。”因此,祝融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尊崇,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研究,提炼祝融文化符号,凝练祝融精神内核,打造祝融文化品牌。
二、祝融是中华祝姓的始祖。《元和姓纂》载:“祝氏,黄帝祝融之后。周武王封黄帝之后允于祝,因氏。”《姓解》云:“祝氏,祝融之后。”《国语·郑语》:“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末有侯伯。”《国语·郑语注》云:“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祝融也是祝融八姓的始祖。祝姓族人应联合祝融八姓,宣传传承祝融文化,敦亲睦族,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
三、“祝融之墟”在今河南新郑。《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郑,祝融之虚也。”杜预注曰:“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郑。”郑玄《诗谱·郑桧谱》云:“桧者,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墟,桧国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北,荥波之南,居溱洧之间。祝融氏名黎,其后八姓,唯妘姓桧者处其地焉。”《汉书·地理志》云:“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虚也。”《路史·国名纪已》云:“今郑州有祝融冢。”建议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祝姓委员会和新郑市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紧密配合,强力推进,把新郑打造成为全球祝姓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
四、要推动祝融文化在文旅文创方面融合发展。2019年9月,国家领导人在河南视察时曾赞扬河南文化资源非常丰实,“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强调“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传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此次座谈会,拉开了河南研究祝融文化的序幕,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建议郑州市、新郑市、新密市和郑州航空港区高度重视祝融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借助中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的热度,推动祝融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靓丽文旅品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立新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