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八仙山记》 王安阳
初审:文丹兰
复审:学与问
诵读:成于乐
前年初夏,诗友八人相约,登蓟州八仙山。
那一天,雨后初晴,群山万壑被飘渺的云雾 笼罩着,给四周的奇峰,峡谷,幽林,秀水蒙上了一层 神奇的色彩。
八仙山地处天津市 地势最高,群峰汇集之地,据说900米以上的山峰 就有19座。今天要攀登的八仙山主峰 海拔1052米,是津门第二高峰。其保护区位于 燕山南坡,丰沛的降水,温湿的气候,为森林植被的生长发育 提供了良好条件。各种树木,依山势 高低错落有秩,按照各自的生存特性,分享着雨露和阳光。

我们沿着曲折的幽径 持杖前行,踏上了修筑于绝壁的 古栈道。这里是一个 南北走向的峡谷,举目眺望,只见山谷中 奇峰断崖,怪石嶙峋。幽潭汩汩,溪流潺潺,美不胜收。
古栈道 经多年加固,踏着木板,心理上顿感幽谷之情。这时,一位女高音和一位男中音伙伴 兴奋的高喊“八仙山,我们来了”!呼唤声在峡谷里回荡,传过“来了”“来了”的回声。
穿过一片黑松林,我们踏上了攀登八仙山主峰之路。沿着山路,拾阶而上,随着高度的增加,山路两侧的植被 也在起着变化:高大的乔木隐去,灌木丛林 应运而生。成片的紫丁香 散发着沁人的香气,仿佛欢迎着我们的到来。

峰回路转,在一处山坳里,有亭 翼然而立。这座金顶琉璃瓦八角亭,即是“八仙亭”。相传,铁拐李等八位神仙,游经致此,钟情这里的奇峰秀水,流连忘返,欣然 相聚共饮。亭东南有泉,清澈干裂,泉畔有 方石一尊,相传是八仙围坐的“八仙桌子”。路标指示,距顶峰 尚有一里地。
饮过八仙茶,小憩片刻,继续上行。山路愈发陡峭,大家不觉汗流浃背,路旁洽有一栏杆,可观赏 山外景色。倚栏听风,灌木枝头。一轮上弦月 悬于天外。这是在高山上 常见的“日月同辉”天文景观,月影如钩,近在咫尺,似可挂衣。
大家相互鼓励,八人之中,我年最长,攀登中,同伴们自始至终 把我夹在队伍中间,以示保护之责。
此刻,山路赫然开阔,一片篮球场大小的平台上,一尊巨石 傲然挺立,上书“聚仙峰”三字,下标注标高 海拔1052米。

站在高山之巅,只见云海苍茫,飘渺的白云,时而成雾状 从身旁飘过。举目远眺,无尽的群峰 时隐时现,俯瞰大地,一览众山小,宛若仙境。一时间,我顿感大自然的 磅礴宏伟,个人的渺小羸弱,只有奋力攀登,顺势融入其中,才能脚踏绝顶,与天齐高,手可摘星揽月。

江山如此多娇,令人思绪万千,这秀丽的山河,屹立 愈亿万年,饱经风雨沧桑。封建王朝,被清室 视为皇家龙脉,禁封280余年。以至这里 乔木伟岸,灌木丛生,芳草萋萋,藤萝蔓绕,人迹罕至。“故藏在深闺 人未识”。智慧的先民,更将奇山秀水 杜撰出“八仙桌子”的美丽传说。充分体现了 先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爱护。
然而 清朝末年以来,由于人为原因,生态遭到破坏。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绿色环保政策的 实施与落实,使这里的生态环境 日益优越,生息系统 日臻完善,成为群峰奇秀,谷壑幽深,万木争荣,风光旖旎的宝地。被专家誉为“北方的西双版纳”。

事实证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智慧的人民,才是真正的神仙。让这绿水青山 成了金山银山,青山不老。
也衷心的祝愿: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们 青春常在。
有登顶诗赞曰:
烟雾飘渺锁清风,
持杖举步觅仙踪。
幽静曲折通胜境,
栈道悬空荡回声。
凭栏听风衣挂月。
凌顶拂云手摘星。
聚仙峰上八仙聚,
青山不老任攀登。
又有“北方的西双版纳”
诗赞曰:
津门后苑有奇观,
北方版纳唯此山。
青岚耸立千样树,
碧谷横卧万壑泉。
青皇龙脉多禁地,
藏在深闺少炊烟。
幸有八仙存胜迹,
峻峰秀水留人间。
2022年6月28日

【作者简介】王安阳 网名鹤望兰 退休工程师,少时曾涉足国际击剑运动。中年经商,並兼职于财经大学。曾任亚洲视障者教育学会理事。发表诗词与歌词数百首,散见于国内刊物。诗集“旅途拾贝”为首届读书节推荐书目。

欢 迎 加 入 我 们
投 稿 请 扫 码


管理团队
总编:文丹兰
主编:琴 馨
编辑:成于乐
音频总监:沧 海
该帖无需高额打赏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