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苏东坡之所感】
文/一米阳光
提起苏轼,读过书的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水利专家,是历史上治水名人。
如果说,欧阳修是北宋早期文坛领袖,那么,苏轼就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
曾有人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一点儿都不夸张。他的文纵横恣肆;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他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古往今来,英雄豪杰、骚人墨客,层出不穷,名垂青史者不胜枚举。但能够赢得妇孺皆知、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应首推苏轼。苏轼才艺卓绝,诗,词,文,书法,绘画无不精通。他一生勤奋,留下了近3000首诗及大量词作、散文,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豪放词派的开宗鼻祖。苏轼很早就步入仕途,一路屡经坎坷波折,然而他却能潇洒自如,胸怀宽广,这一切从他的诗文中可略见一斑。他极尽人间柔情,描写山河秀丽,直抒胸臆,诉说挚爱缠绵,也能豪情满怀,大气磅礴。
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面对美景,思念亲人的感情,抒发得多么自然而强烈!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首《定风波》表达了诗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潇洒豁达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有过风雨泥泞,也曾狂傲不羁,也曾难耐薄凉,却终究行一路坎坷,携一蓑烟雨,走过荆棘满地,便有所得不菲。
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成为赞美西湖的千古绝唱。
当他屡屡受挫,遭遇谗言陷害之时,也曾发誓罢笔停书,不再写诗文惹祸端,但胸中的激情还是像压不住的岩浆喷发而出,形成他文学创作的又一高峰。那首千古绝句《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令人激情澎湃,荡气回肠!
苏轼不仅有豪迈奔放的胸怀,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痴情种。他的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就是写给他已故妻子王弗的一首悼亡诗,凄美怀念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唏嘘不已,感人落泪。
苏轼一生虽然仕途坎坷,但是他仍然业绩斐然,不仅在诗词文学史上创作了众多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还为后人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古风遗址。他主持疏浚了西湖,扩大了利用西湖水灌溉农田的面积;并把挖出的湖泥堆筑成横贯西湖南北的长堤,即后人所称的“苏堤”,今已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当他已是花甲之年,再度被贬,一叶孤舟将他放逐到了徼边荒凉的海南岛儋州。他依然襟怀宽阔,书写诗文,创办学堂,与当地黎民百姓结下深厚友谊。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佑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词:“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千百年来,海南人民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者。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和怀念之情。那里有流传至今的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肘子和东坡肉。当然,也由此可见,苏轼是一个地道的吃货,一位专业美食家。这一切都充分表达了人们对苏轼的无限敬仰和缅怀之情。
苏轼能够随缘自娱,随遇而安,随心适意,平和的心态为他的诗歌创作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他曾与南宗禅结下不解之缘。谪居岭南时期,他在诗歌中多次表达了对南宗禅的向往:“不向南华结香火,此生何处是真依”,“南行万里亦何事,一酌曹溪知水味”。他自号东坡居士,在不少诗文用此号署名,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的一生。
苏轼不平凡的经历,充满着传奇色彩,难怪流传千古,令人念念不忘。他的一生,进可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无不演绎着超旷豁达的人生传奇。面对人世沉浮,他能泰然自若,醒醉全无,胜败两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可谓光芒四射,泽被千秋。
2022 . 07 . 09 . 夜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