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文化一瞥
——建国前后油坊大集乞讨者众生相
整理/孙庆玉
建国前后,在夏津县城西油坊的大集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类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无家无业,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没有什么生活来源,便以到集市上乞讨为生,人们管这类人俗称“叫街的”、“叫花子”。
他们这些乞讨者,有的穿戴较为整齐,有些民间艺人的样子,以说唱形式讨要钱物。但也有的头发蓬乱,顶着老草,面黄肌瘦,颧骨外突,有时脸上还带有血痕,看上去样子挺可怕。他们穿戴也不怎么讲究,歪领斜衫,敞怀露腚;有的女乞讨者还背着孩子,到摊位店前就磕头下跪,“爷爷奶奶”喊个不停。
根据他们乞讨的方式,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说花相(也叫“莲花落”,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的警世歌曲,可追溯至唐代“佛曲莲花”)。这种乞讨者肩背褡裢,双手各拿一块牛胯骨,上边打了许多眼,拴些红布条和铜铃铛,两个胯骨一拍一合,上下抖动,发出“咣当当、哗啦啦”悦耳的声响。当街上人们围上来看时,乞讨人便对着店主摊位大声念唱:“掌柜的发大财,你不发财我不来,掌柜的大开张,你吃稠的我喝汤。”又唱“天怕无时地怕慌,小鸡最怕黄鼠狼,卖砂锅的怕狗打架,害眼的就怕瞧太阳。”讨者边说边唱,拍骨打点,彩布飞扬,招引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店主怕影响生意,便赶紧拿出钱来,打发他们离开。

二是拉头的。乞讨者来到摊位前,往往先说着好听的话,诱惑摊主出钱。摊主若是不给钱,他们就用刀拉头,当然见血为止。他们也有小窍门,先是用刀背拍红聚血,然后再轻轻一蹭,血便流的满脸是,即刻躺地装死。这时其同伙围上来大闹,要养伤钱,这样他们要的钱会比平时多几倍。
三是装哑巴的。乞讨者手拿一口茶杯大小的铜铃铛,扮作哑巴的样子,以摇铃为信号,磕头下跪,向摊主要钱。如摊主迟迟不给,就拿头碰地,额头上起满了血疙瘩,直到摊主给了钱,他们满意了才走。
四是叫街的。这类乞讨人春夏秋冬光着脊梁,冬天则是敞怀露胸,走路大摇大摆,一副恶棍相。他们向摊主店户要钱时,来回走动,捶胸顿足,骂爹骂娘不离口,满嘴粗话。常常是暗骂摊主,声音极大,不给钱就自己打脸,找茬闹事。
五是抢街的。此类乞讨以抢吃的食物为主,整天饿得红眼似的。他们趁人不备,把摊位上的熟食猛地抓一把就跑,也不多抓,也不说话。摊主们花费了这些,一般也不追赶,只是喊两声吓唬他们一下就算了。他们饿急了,有时也抢人们手里正在吃着的东西,夺过来就跑,边跑边往嘴里塞。人追上时,他们就往食物上喷吐沫或抹鼻涕,把食物弄脏,追上来的人们一看也就不要了。等人走了,他把抢来的残食得意得吐了出去。

六是小捋小偷。这类讨者一般未成年人居多,因不易让人警觉而得手。他们盯准了你的钱财,趁你不备,快速取之。有的两人配合,分散你的注意力,更易得手。虽然说是小孩,但他们大都经过训练,手疾眼快。赶集时,人们大都有防护意识,男人们把钱放在上衣内兜里,女人们大都把钱放在竹篮里,篮子挎在胳膊上,用手紧紧捂着活动盖,以防不测。不过防备再严,小偷还是有得手的时候。
七是说倒腔的(用反语搞笑)。此类是两个讨者配合的一种形式,他们一起来到摊位前,先是给摊主鞠个躬,然后对口说唱。比如,甲:“哎-哎-哎,拿着长枪往下砍,”乙:“哎-哎-哎,是枪头上绑着切菜铲,”甲:“哎-哎-哎,手拿大刀往前穿,”乙:“哎-哎-哎,是刀上绑着红缨枪”……如此这般,逗得人们开怀大笑,通过讨得摊主喜欢,来达到要钱目的。

八是“数来宝”。此种形式,有时一人,有时两人,沿街说唱,见景生情,即兴编词。有打板的,有打碗的,还有打铜钱的,因讨者把摊主或商品夸得精彩至极,无以复加,“数”得仿佛“来”了“宝”,故此得名。讨者的头上扎着朝天的辫子(俗称朝天锥),身穿花大褂,显得格外精神,右手拿着两块瓦状竹板(也称莲花板),左手拿着半尺多上部带齿的竹拉子(也称落子),嘴里说唱着顺口溜,竹板打着点,拉子又打着竹板,发出“嘚-嘚-嘚”脆耳的连环花花点,竹板一张一合打节奏,拉子起伏仰合浑然成趣,唱词有:打竹板往前赶,眼前来到理发馆,先拜罗祖后拜你,你是罗祖大徒弟……如此等等,花词多多,赶集的人围观喝彩,逗得摊主一乐,钱就到手了,有时围观的富人中也抛给他们一些领赏钱。
以上形形色色的乞讨者,有的生活确实贫困艰难,值得同情怜悯;有的坑蒙拐骗,令人厌恶;有的卖艺逗乐,讨人开心;有的敲诈勒索,实在可恨……但总体来说,他们毕竟是旧社会中的不幸者,自有许多可悲、可怜、可叹之处。
转眼间,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如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国家好政策的落地,人们都过上了小康富足的日子,而油坊大集上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乞讨者,也就完全销声匿迹了。
作者简介:
孙庆玉,网名丹石,夏津人,退休干部,现居济南市。爱好写作摄影,有诗集出版。
特别赞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