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山下绿凡崖
王晓瑜
导读:
笔架山下红似涛,绿凡崖村绿娇娆。千古文明传万代,凤城文坛出新彩。
(2022年7月10号书)
说起来自感孤陋寡闻,禁不住以衣袖遮羞愧。因了在7月9号以前未去过,我竟然不晓得位于莱芜南部山区深处的———绿凡崖村原来是莱芜少有的富有深厚文化底蕴、自然风光极优美的“生态文化村”,是人才辈出的“人才村”。而笔架山虽未前行,但早有耳闻。
直到2022年7月9日上午,因随采风团到绿凡崖采风时,我才被富有灵光照耀般的绿凡崖村所震撼、折服。
快到达绿凡崖村时,我们听从导航指引,车行至半山腰,又左后方行驶,一个急转弯,忽而一座世外桃源似的,红瓦白墙,被绿树掩映的村落显现眼前,豁然开朗,定神俯瞰,仿佛人间仙落,令人惊叹不已。我自言自语到:“此境应是天宫有,今朝有幸得相见”。又让人体会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致。
来到村里才真正的晓得,一条汩汩流淌的河流蜿蜒曲折的从村中间经过,顺堤而下的河水变成了小瀑布,发出瀑布特有的“轰鸣声”。村东南方是笔架山,东侧是与笔架山绵延相连的青龙山,西侧是凤凰山。正逢热烈的夏季,绿色山峦与翠绿的田野把河两边红瓦白墙的村落映衬的更加靓丽清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置身其中,像是又来到了一个童话世界里。这里似乎是没被世俗羁绊、染指的世外桃源,让人欣欣然张开眼。绿凡崖,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来形容它,再合适不过了。绿凡崖又如一位下凡的仙女,美的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如此坦然自若明静的村落哪里找?内心忽生来了再也不想走的感触。
各位看官,我如此不吝笔墨地描写绿凡崖村的美,起因于她的奇妙之处让人止不住笔,我第一次看到绿凡崖,就像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这么如花似玉、黛眉如峨含情目,天生一副诗意身……这个妹妹好面熟,他曾见过的。绿凡崖,似曾相识,或许我在梦里见过的,就像从天上掉下来一处盛景。
写绿凡崖村,必须先为笔架山泼墨几笔。 顾名思义,笔架山活像一个大大的笔架。传说书圣王羲之从临沂西游。到此,一眼相中了此山苦似笔架山,心中大快,灵感大增,于是命侍童拿出笔墨,豪性起,大笔一挥,神采飞扬,洒脱刚劲飘逸的羲式字体落于纸上,留下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笔架山下的羲之笔林可见一斑。
来到绿凡崖,必游笔架山,虽然天气酷暑逼人,但是观看笔林——观赏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吸引着我们;亲临笔架山,看看其神奇笔架,沾沾其灵光的念头潦拨着我们。一门心思的向往,竟忘记了烈日的暴晒,有人晒得脸上像蒙了一层红纱。笔架山远看像笔架,近看像两头高中间稍微凹起的大元宝。尤其我们站在笔架山半山腰照的照片,形状竟然巧合成像笔架山的样子。有人看着照片开玩笑说:此次攀登笔架山,有望成为书法家 ;此次游览笔架山,有望进财满罐;此次来到笔架山,有望成为大文豪。
置身烈日下,仿佛有一簇簇小火苗在炙烤着。不知不觉汗水渗透出来,湿漉漉的刘海贴在额头上,衣衫像水洗的。好似太阳给人洗了澡。作家张庆林说:“孙会长真会选日子,火热的夏日,理应烈日炎炎,汗流浃背,呈现夏天的风采、色彩。”
绿凡崖,每一处都深邃鲜活灵动,每一棵树都有成长的故事,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文化之光。一段历史能流传千古,是由于它蕴含、承载着不朽的精神。
话说绿凡崖村河西夹谷被当初齐鲁两国选为义合会盟地,今建有齐鲁夹谷会盟遗址,塑有万世师表孔子塑像。古人是非常相信风水学的,足以说明此处是南北通透的风水宝地,是双双都认为能给自己带来好运的吉祥地。在这次夹谷会盟上,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对会盟可能出现意外情况,提出“具左右司马”护驾的建议,以作防范,被鲁定公采纳。
孔子随机应变,以其伶牙俐齿、有礼有节、屈强国、正典义的凛然大义,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进行斡旋,赢得了谈判的主动权,被称为“圣人之大司”,齐人折服,最终齐国将占领的郓、汶阳、龟阴三地的土地归还鲁国。保全了国格,取得了外交的重大胜利。
我们在此听一位老师讲齐鲁会盟的故事,陶醉其中,唏嘘不已。那面向北方的孔子银色塑像在阳光照耀下好像活了起来,他似乎微笑着在看我们。周围似乎有一种异样的光芒闪烁起伏,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好像穿越岁月的沉寂重见天日,警示后来人:前世不忘后事之师。夹谷会盟,齐鲁俩国重修旧好,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和义和为贵的典范,深深影响着绿凡崖村后人。
一段过往能让人共鸣,是因为它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在而后的历史岁月中,村内先后有20余姓氏居住,邻里相帮和睦相处,从未有什么大家族主义、团团、窝窝。解放前后,一个大院中不同姓氏、几十口居住,皆相安无事。就是在历次运动中也未形成对立的派别,一至呈现一派祥和之气。
积德行善一直是绿凡崖村的传统美德,制定村规村矩。村内原有一石刻,楹联“……为恶必灭,为善必昌……”,老幼耳闻能详。
在穷苦时代,“食好讨、宿好留”是走村穿户的艺人、乞讨者、过路者对绿凡崖村的共同口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禹城难民来到了绿凡崖村,其中有一老陈,风湿骨病不能行走动弹,几个生产队联合养了6年之久直到家乡政府接回去。
诚信为本,仁义立人之本。村里李家大院门楹现在还有旧时写的“忠厚传家”四字。在四周村落,一直流传着“讲理去绿凡崖”的说法。
孝悌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绿凡崖村有长寿之村之称,八九十岁近百岁的人有许多,除了山水清秀,空气好,更重要的是后辈的孝顺,衣食住行照顾周到。给长辈提供顺心、安度晚年的良好生活环境。
绿凡崖村在龙凤呈祥的青龙山、凤凰山的护佑下,在笔架山的滋润、孕育下,在夹谷灵光的熏陶下,一代代人才辈出就不足为奇了。大学生、企业家、国外留学生、文人墨客组成了绿凡崖村发展的人才库。
在这种深厚文化的滋润下,后人筹建了村史馆、白衣庙堂及红色文化展馆等,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些看的见摸得着的文化实物,必将感召一代代村民能记得住乡愁,常回家看看。让其能记得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牵引。
写到庙堂、文物古迹之类话题,自然想到古建筑是中国古典建筑历史上最为璀璨的结晶。就不得不提一个特殊时期,某些学者(现称为公知)的话语权对大众的误导,导致大量古建筑文明被大肆的破坏,有许多经典的古典建筑都成为了历史,致使一身诗意千寻瀑的建筑学家林徽因重病中,仍指着某学者的鼻子痛骂:“你们拆的是具有……历史的真古董!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为了挽救文化古迹,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与当时诸多知名人士发生了不少的争执,甚至吵到脸红脖子粗,以至于失声痛哭。梁思成说:50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要挽救、保护古建筑,因为这里面流淌着龙人文化的精神血脉、透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是祖国、后人的瑰宝。
话说李皓老师见大家都穿着火红色短袖,而我罩了一件雪白色防晒服,顿时说:“你打扮的像林海雪原”。
呵,他这句话即刻让我想起,冬天,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美景,想起雪山、绿洲、湖泊交相呼应的青藏高原,体会到心静自然凉的禅意。“林海雪原”亦把我带进那战火纷飞的战乱年代,绿凡崖村人的革命壮举亦汇入到了轰轰烈烈民族独立、民族解放中。这些历久弥新的红色故事,村史馆里都有较为详细的例证。
快离开绿凡崖村时,谈到发展前景,爱好文学、且诗性不凡的现任书记周光平说:“……建设一个民众有所收,来人有所看,后人有所益的美丽山村,保护好古村落,留的住乡愁……”
写到此时,我突然亦希望故乡小村的马鞍石、馒头石、鸡腰子石及损坏的文物古迹也能鲜活起来。又想起梦过的故土上的南山巍峨起伏又名凤凰山,原来如此,难怪我对绿凡崖一见如故了,凤凰山我命中坚定不移的山,在此我又看到了锦绣如画的绿凡崖的凤凰山,难道冥冥之中这两坐山是血脉相牵吗?就像文物古迹牵串着一代代人的精神血脉……
为什么我来此内心既激越又宁静?!来了就有不想再走的感触? 难道是游子归心似箭时,他乡亦是故乡情。无论如何,愿:来此能吸收到天地精华之养分、增加灵气,像牛一样经过反刍,写出有特色底蕴的关于绿凡崖村的厚重文字。
不虚此行兮,以解我思乡之苦情,感谢生命中的凤凰山,让我记得来时路,记得自己的根,让生命汲取根的营养……
回首来时一路景观行,沿着莱芜南部崭新晶亮的旅游路,一路畅通。我把这条路叫着“记住乡愁路”。一路聊天,谈笑风声,走村串巷,煞是美妙,最终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般的到达了景观、文化别致的绿凡崖村,虽然无意中错过了近道多绕行,但多出来的美妙岂能是近道能够给予的呢?可谓迂回曲折采风路,恰逢笔架山下绿凡崖一行……
王晓瑜,祖籍,山东临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山东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尚金花》《奋斗燃亮的岁月》等专著。多篇作品在《时代文学》《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山东工人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散文《一树栗花秀忠魂》、《沂蒙山小调诞生记》、《瞻仰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入选《巍巍青山抗日丰碑》。中篇纪实文学《大刀壮歌》入选《中国名人杂志》。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推荐为阅读文章,散文《我与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等。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