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以前,鲁迅公园一带的海滨只有礁石和沙砌成滩。德国人侵占青岛后,曾在青岛沿海建造防风沙林带,同时在汇泉湾西北侧栽植黑松,后来设置了石廊和桌凳,形成一个公园的雏形。1930年,青岛市政府公务局决定在此修建公园并以市长胡若愚的名字命名为“若愚公园”。1931年,沈鸿烈接任青岛市市长,将公园更名为“海滨公园”。直到青岛解放和红色中国的1950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与青岛的不解之缘,将公园最后定名为鲁迅公园。
园内种植着大量的黑松林,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每一棵松树都形态各异,苍劲有力,如同鲁迅一般的热爱着这块土地,把根深深的埋进红土地,默默生长,默默奉献。

鲁迅像松树一样的不畏逆境,哪怕在贫瘠的土地上一样生根发芽、一样苍劲豪迈,这种不畏艰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何尝不是一种高贵的品格和民族精神。而松树,也有着鲁迅一般的执着,热爱大地、热爱生活,以自己的耐力扎根烟火、扎根泥土,培育着红色的树苗。

位于鲁迅公园中心的鲁迅雕像,建成于1986年。鲁迅挺胸昂头,面带刚毅,一眼望去栩栩如生。他站在历史的舞台,用铮铮铁骨书写着民族魂,以犀利锋芒的笔刺向黑暗,挑开黎明。
在雕像的基座上刻着“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是青年学习的榜样。”毛主席也曾高度评价鲁迅,称之为:新文化革命的旗手,现代中国的圣人,为革命者树立榜样。

不远处的“呐喊台”,是为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而建。汉白玉底座正面刻着“呐喊”二字,下方是鲁迅之名。“呐喊台”上摆放着一本铁紫铜制作打开的书,书页上刻着鲁迅的名言警句。
《呐喊》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唤醒国民的思想,为时代呐喊,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站在“呐喊台”下,仰望远处的鲁迅,会不由自主的感受到一种崇高的红色精神和力量。它滋养着血液,滋养着灵魂,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鲁迅诗廊”是在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时建成。诗廊由红色花岗岩砌成,红墙黄瓦,富有民族特色,上刻鲁迅先生各个时期的手书诗词45首,洋洋洒洒,连绵不绝。一百年前的1942 年 5 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道:“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诗廊不仅仅是诗廊,更是传播鲁迅红色文化精神的诗苑。
史料记载,鲁迅参与的几件文人交际、纷争与观念交锋,或多或少都与青岛有关,包括王统照、梁实秋、台静农、沈从文、老舍、臧克家、萧军、萧红、张友松等。1913年8月,鲁迅在日记中记载:“三日晴。在舟中。夜十二时抵青岛。四日晴。在舟中。下午三时发青岛。”这是他自己记载的惟一一次与青岛在地理上最近距离的“亲密”接触。

(现代作家、原山东省文联主席王统照)
鲁迅与青岛的作家以及一些来青岛工作和生活的年轻文人、倾慕革命者都有联系,其中的代表者便是王统照。1927年,王统照定居青岛,先后任教于青岛铁路中学、市立中学等学校,1933年《文学》月刊创刊,鲁迅和王统照同被邀为该刊编委,后来王统照到上海拜见鲁迅,并与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签署了《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鲁迅逝世后,王统照写过多篇悼念回忆文章,认为鲁迅“是中国进步文艺的坚强领导者和带头人,也是我的良师和益友”。

(萧红、萧军)
在青岛已故名人档案中受鲁迅影响最大、受益最多的当属文化名人萧军和萧红。1934年10月初,萧军第一次使用“萧军”的名字给鲁迅写信,并把《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麦场》寄给了鲁迅。萧军对于鲁迅能否收到此信也是心中一片茫然。然而鲁迅很快把回信寄往青岛荒岛书店,对萧军、萧红的作品给予了热情的鼓励,鲁迅为二萧的书分别作了序言,亲自为《生死场》修改、校样,后又拿出“以血汗换来的几文钱”,假以“奴隶社”的名义出版印行。
此后,鲁迅与萧军、萧红保持书信联系,共给二箫写过五十多封信。鲁迅逝世后,萧军曾写过许多回忆文章,其中说过“鲁迅是我的父辈”。

(毛泽东与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代表合影)
伟大领袖毛泽东对鲁迅是这样评价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71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再一次强调“鲁迅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的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多次谈及鲁迅。在谈到中国“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时,提到“鲁郭茅巴老曹”,“鲁”即鲁迅。同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此处,他引用了鲁迅的一段话:“鲁迅先生1925年就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鲁迅如同浪花一样“惊涛拍浪,卷起千堆雪”,他把自己交给了国家,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用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揭开了旧制度的疮疤,划破了愚昧的嘴脸。我们要感谢有鲁迅这样的人,这样的大无畏精神,才有了新时期的觉醒文化。
鲁迅精神根植于青岛的土地,影响了一代代人,成为耀眼星空中永不陨落的一颗红星。正如鲁迅所言: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的思想活在人间,鲁迅还在——但须仰视可见!

文:宋芳华
图:王超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