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亲 纪 事
作者/王意强、王意超、王意平、王意民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十二年了。但她那音容笑貌仍不时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许多往事仍不时闯入深夜的梦境。她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对子女的拳拳爱心,使我们永远难以忘怀。
母亲是一位极普通、极平凡的中国妇女。既无显赫的门第,又无高深的学历。但她一生酷爱读书,使她的精神生活丰富而充实。我们清楚地记得,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还是在解放后的和平岁月;不论是在落雪寒冬的火炉旁,还是在蚊虫飞绕的油灯下,只要一有空闲,母亲便会双手捧起书本,宁静而安详地阅读起来。她的视力不太好,读书时总是把脸凑的很近,显得全神贯注。

母亲酷爱文学,涉猎很广。她喜欢读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尤爱古时的唱词小说。象《再生缘》、《笔生花》等,她都曾反复吟读,并能大段背诵。解放以后,对当代作家的作品,母亲也是怀着很深的情感和极大的兴趣。记得在解放后不久,母亲购得一本陕甘宁边区出版的黄草纸本《白毛女》,简直如获至宝,整日又读又唱。后来读《苦菜花》和《野火春风斗古城》,都为书中革命母亲的壮烈流下热泪。母亲还特别喜爱诗词歌赋,对毛主席的诗词,几乎是每首能背。母亲读书,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和书中的人物同悲欢、共命运。她手不释卷,乐在其中。就是到老年青光眼发作、视力极差时,也没有停止过阅读。
母亲就是用这些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来充实自己,又以此来滋润后代。在我们小的时候,每当夏日的晚上,家人在院中乘凉,母亲便会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各种有趣的故事。使我们最感兴趣的,是母亲让我们猜谜语。这时,母亲总是目光炯炯,神采飞扬。在我们刚懂事时,母亲便开始说一些生动形象的谜语让我们猜。象“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钉银钉”等。上学以后,母亲特别喜欢让我们猜字谜。我们至今犹记得一则:“颠倒不自由,哄鱼儿上钩,两人却把一人丢,可惜心儿不应口,说成就终难成就,燕尾儿巴不到心头,命像平康八字推求,幸运儿弄丢了一首,任他人去两悠悠,兴发时弓殳天就。” 母亲讲时,抑扬顿挫,犹如在朗诵一首诗歌。经过反复启发,我们才知道,谜底原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这几个字呵。

后来,我们渐渐长大了,但母亲一有机会,还是出谜让我们猜。记得有一次,她对我们讲了一则谜语是:“二龙分守”,要求猜两个汉字。我们想两个“龙”来分一个“守”字,自然有一谜底应为“宠”;但另一个字却怎么也猜不出来。母亲便给我们解释道:前一条“龙”是显龙,上面加上“宝盖头,便是“宠”字;而另一条“龙”却是隐龙,可用地支中的“辰”字来代替,故另一个字的谜底应为“辱”字。我们兄弟沉思片刻后,母亲进一步讲:这则谜语的妙处,就在于谜底是“宠辱”二字。人生在世,难免有得意之时和失意之时。得意时勿张狂,失意时也勿落漠。任何时候都应做到“宠辱不惊”,甚至“宠辱皆忘”。此刻,我们才恍悟,母亲的本意并非单纯是让我们猜谜,而是在向我们讲述人生的哲理呵。

母亲是患急性脑溢血去世的。她走得很急,以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我们作为她的后辈,却深深地感觉到,母亲一生的言行,不正是对我们后人的激励吗?
记得,就在母亲病故的那天,初夏的晚上,凉风习习,一轮皓月当空,在月亮的四周出现了一圈美丽的光环。我们仰望天空,心中在想,那也许就是母亲的智慧之光在闪烁吧……
2022年5月7日
写在母亲的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