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大师的灵魂------观朱向前旧居“紫气腾辉”有寄
邓才升
当下,正值暑假。虽说自己也忙,偶尔还有招生控流、防溺水家访等工作任务,但空闲时间,大抵上比平时还是富裕了许多。日前,“富裕”的我,回了趟位于银河镇京竹村的乡下老家。返回时,由四哥东升自驾车,我和妻子一行三人,特意弯道宣风镇街的方向,赶往位于银河镇河下村参观---朱向前将军旧居“紫气腾辉”。
车程至一半左右,我突然想起,河下村的村支书兼村长易永辉,是我的初中同窗。于是,一通电话,“向导”搞定,恭候我等。
不到半小时,抵达目的地。我和永辉,虽久未谋面,为了快“睹”旧居真容,同学间并未过多地客套,三言两语直奔主题。

从村委会出发,不过半刻光景,远远看见一座灰白色威严气派的牌坊,正前方镌刻两个自右至左的鎏金大字:向前。车也不断“向前”,越来越靠近了些,落款小字也清晰可见:莫言题。
常识告诉我,牌坊到了,离旧居不远了。谈笑间,靠边停好车。我们四人鱼贯而下,瞄找角度,拍照留念。此处最吸引我的,除了牌坊,却是牌坊左侧的“石书”景观。在绿意盎然树草丛中,静静地优雅地斜立着,一本“打开着”的水泥塑“石书”,一面是朱向前先生的奖章图刻,一面是他的艳羡简介。 
朱向前先生的简介,实话说,我在多处阅看过多次,但我每回都会认真敬佩地看完。加之今天,由于四哥识字不多,且不熟悉人物,在与四哥合影后,我对着“石书”,特意卖弄似地大声朗读:朱向前(1954~),祖籍江西萍乡,1954年出生于江西宜春,1968年初中毕业到农村插队,1970年入伍,江西萍乡人。中共党员。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5年获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1970年入伍,历任解放军艺术学院讲师、文学戏剧系副主任、副教授、教授、训练部副部长、部长、副院长。大校军衔。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委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军旅文学史论》,小说集《漂亮女兵》(合作),评论集《灰与绿》《黑与白》《心灵的咏叹》《沉入生命》《黑白斋序跋》等。《一个女兵的来信》获江西省政府优秀作品一等奖,《红·黄·绿》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地牯的屋·树·河》获青年文学创作奖,《寻找合点》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军旅文学史论》获全军优秀教学成果奖,《中-魂的回溯与前瞻》获中国文联首届文艺评论奖,《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理论批评奖。

别了牌坊与“石书”景点,我们一行四人,没有再做片刻停留,直奔旧居而来。旧居离牌坊果然不远,平坦的路面,或沥青或水泥,三四个小拐弯,半支烟功夫就到了。
朱向前旧居“紫气腾辉”,位于当地村落一个并不繁华的居民区地段。下车时,只见一片成荫绿树间,“隐藏”着朱向前将军祖父及父亲在银河镇河下村的旧居。旧居宅院,沉稳和静谧,与大城市的繁华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也留下了朱向前先生童年许许多多的珍贵记忆。这座旧居,为旧时当地赣式风格的砖木结构,泥瓦盖顶的单层三间建筑。旧居于近年修缮一新,主要展示的是朱向前先生,在军旅期间、文学创作评论领域、解放军艺术学院工作等几个重要阶段中,建立的辉煌业绩。
旧居紫气腾辉坐北朝南,设计较为简单,粗看普通得很;可若你肯用心或认真品味,细瞧颇具特色,甚至可以说别有韵致。我们在院落前,远远望去,整座房子宛如叠放的一组组书柜,秀丽端庄,踏实厚重。外墙砖原汁原味,灰白相间,色调暖和,明睿沉稳,让人一下子仿佛就进入了,朱向前先生“低调内敛”的修为境界。若将目光,慢慢拉近,你会惊喜地发现,旧居大门的那副美妙工整、令人回味无穷的对联,特别吸引你的眼球。对联的横批,即旧居房屋前面正中方的四个大字:紫气腾辉。上下二联,皆是朱向前先生亲自撰写并书的镌刻版。上联曰:秀水绕门艺作带;下联曰:远山当户翠为屏。我一边欣赏,一边轻轻吟诵,咀嚼间,妻子问道:朱教授的字,也这么好?

对于妻的话,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答非所问地说,大家快点快点,一起拍个集体照,一定要把对联内容拍进去。于是,热情的永辉,赶紧叫来旧居的管理员,为我们四人定格了永恒。
随后,我们缓步迈入旧居,走进阅览室及展厅,认真仔细地踏看旧居的所有展示。将军旧居陈列室内,展品以事迹为脉络,几乎所有的房间,设备陈设接近简陋,更多的是作品书籍及笔墨,仿佛正在给游人讲述迄今为止,主人辉煌的点点滴滴。这,也正是很好地告诉我们,游览人文旧居,重在“人文素养”,贵在“精神层面”,参观时更要放慢脚步,在一种很内心安静的氛围中用心去反复体会。
我走着看着,看着走着,越看越心生敬意,仿佛跨越了流年,给小小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好像自己完全置身于“朱向前的世界”。朱将军手写的创作草稿,接受采访或各地讲学时的照片,出席文学界重大会议或评委,堆砌“满柜”的等身著作……向人们展示着朱老的勤奋、潇洒、优秀与辉煌。
当然,要说此行最令我难忘的,却是展厅砖墙上面悬挂着朱向前的戎装像。像片中的朱向前目光坚毅,从容地凝视着远方,我抬头仰望,那一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又好似与我相对,他正温暖地看着我,仿佛在用乡音与我交谈。
刹那间,我全身似有一股暖流而过,呆立在原地良久,不由地让我想起了23年前的事情。那年,我的文学评论《论夏洛克》初稿后,寄予只是耳闻从未谋面的朱向前先生,当时本意是求,或能得到先生的指导并推介,工工整整的手写文稿后还附有自荐信。信寄出去后,我并没抱多大希望。大概月余,远在北京的朱向前先生,寄来一本样书,我的《论夏洛克》一文,刊登在1999年2期《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上。而样书中间,夹有朱向前先生简短但激励的附信:持之以恒,必有所成。虽只有短短八个字,但我一生无穷受用!随即当日晚,难以平复激动心情的我,填写了一首词作《采桑子·为朱向前先生回信激励而题》,词曰:平实话语身心暖,句句由衷。如沐春风。每每重温更用功。或难大器今生世,谈笑之中。岁月匆匆。一片痴心自始终。

二十多年来,我先后三四次搬迁居所,期间,丢失过许许多多重要的物件或书籍,但朱向前先生的这封激励信,始终保存完好。

随行的催促声,把我从回忆中拉回到了现实,我继续跟上同伴,前行参观。约摸两个半小时,大家基本浏览完了,可我心里总觉得意犹未尽。有一种出游,花费少,较单调,不时髦,不热闹。但它,却能让人的灵魂好好安放,受益匪浅。人的俗世一生,重在修心修行。我们不是放纵只顾向自然环境的恣意索取,也不是追求空虚年华的尽情狂欢,而是在安静优雅的人文环境中,不断收获自己灵魂深处的独立与感动。



作为同学又是向导的易永辉,先我一步在门外等候。一见我,他习惯性地大声道:“作家同学,感觉怎么样?”我答道:“今天收获很大,值了。”未了,我又补充道:“真想不到,这里较全面地展出了朱将军的许多手稿、藏书、照片等珍贵藏品,尤其是他大量的文创产品,更是震撼。许多展板内容,图文并茂,以诙谐易懂的文字,解说了将军近些年的巨大成就,都令我十分敬佩,流连忘返。″
谁知,我话音刚落,游客中兴许不少人,是朱向前先生的粉丝,大概听说现场来了一位作家,大家好奇得很,纷纷向我围了拢来,连珠炮似地发问。
“作家先生,你看,朱向前先生的各种荣誉证书,这是不是告诉我等,学习工作、治学做事,想要有出息,贵在刻苦勤勉。”来自当地的一位女士,拉着他孩子的手,对我说道。
“暑期本就是休假游学的日子,相比逛公园或人造景点,带孩子来参观名人旧居,除了游玩,还可以让孩子,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名人的不凡成就,作家先生,我认为这更有意义,是不是?”女士说。“我那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就怕写作文啦。我们当地,还有这样的写作‘大家’?确实值得学习。今天带孩子现场参观,感觉不虚此行。”乡邻刘先生说。
左一句“作家先生”,右一句“作家先生”,让我感觉到了当地民众的火辣热情与敬意,也让我这个非著名作家,在朱向前“大家”的旧居前,多少有些惭愧与不安。
参观完将军旧居,看到院前西侧有一片荷塘,两旁似是白玉兰树,玉兰与荷花,次第开放,摇曳多姿;墨绿的夏荷,亭亭玉立,荷花红白相间,娇艳芬芳,荷叶层层叠叠,连绵起伏,波折着伸入水中。听从了妻的建议,我花了将近一小时来拥抱这里小池塘的景色,时而臭美自拍,时而在草丛上坐着休息,感受这里的美好时光。旧居前面的池塘,不到三百米,我却足足走了半小时。
通向池边,是一条弯曲的泥与小石相间的小径,约一米宽。路面却格外平整,草丛松软,很是惬意。行走其间,我屏息轻脚地磨蹭,用心触摸着这里够得及的风与水、树与草、花和叶,似乎要聆听将军每一段年轮间的不朽回忆。确实,静悄悄的乡野垄陌,让我久久沉浸在历史的回味之中,在尘封的往事中倾听着历史的呼唤,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洗礼。触摸大师的灵魂,似乎瞬间自己的修为,以提升至那种喧嚣闹市难得的平和心境。
“持之以恒,必有所成!”回家的路上,朱向前曾经的寄言,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

作家简介:邓才升,男,汉族,1972年5月生人,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人。现供职于萍乡市武功山中等专业学校,任校区工会主席。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芦溪县第三、四届政协委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著有书法专著《硬笔书法教程》、诗词专著《情落人间》《煮诗蒸词》、散文专著《拨响尘封的心弦》。
编辑:一帘幽梦
吴丛军,网名一帘幽梦,医务工作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辞赋社会员。萍乡市作家协会会员,萍乡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萍乡辞赋学会副会长兼诗词主编,萍乡市诗词学会会员,萍乡市楹联学会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爱好文学,有散文和诗作见于《长江诗歌报》《中华辞赋》《河南科技报·百花苑栏》 中共中央《实事求是学习网》《世界名人会》《丝路诗刊》《北京头条》《慈善中国书画院网》《中华时报》《上海文艺网》《江西新闻网》《萍乡日报》《中华诗词学会女子工作委员会》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并获等级奖。获第九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有古体诗入选《世界汉语文学大观》及美国2020年《六月荷诗历》诗集书中。

202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