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的成败不在故事情节的本身
而在于作者对人、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哲学思考
刘万成
巴尔扎克说:许多悲剧都取决于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有些事情,我们觉得是悲剧,其实只不过是我们的心拗着我们的性情在作怪罢了。
巴尔扎克对环境、场面、人物的描写,总是和小说的思想内涵相链接。这种出色的描写,其实就是在每个人面对同一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神情、言语和行为上的对比中,生动描绘和揭示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以此显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风俗画面”。
然而,巴尔扎克在描写拉杜奈尔太太和杜麦太太监视莫苔丝时,她们自己却举止局促、声音发颤;而被监督者也许忙于手中的活计,却泰然自若:她摆弄棉线的那股娴熟劲,纺织女工看了都得气死。从她脸上可以看出,她每织好一个花朵都使她感到喜悦。可坐在女主人和戈本海姆中间的那个小矮人,却急得差点流出眼泪,因为他苦苦思索怎样才能凑到莫苔丝身边,给她透个消息。……戈本海姆则是出于本性,跟莫苔丝一样的心不在焉。要是有个知情人从旁一看,一方是若无其事,一方是剑拔弩张。两相对照,真是妙不可言。
这段长达八百字左右不分段,而人物关系、空间位置、人物各有心思的描写,你能说线索不清、人物混淆、有皮没毛、一鳞半爪么?不能;而且这些人物在不同场合、语境里的表演既不重复,也不采用同一描写手法。但紧接这段描写之后、作为本段的结尾,巴尔扎克却写了这样一段话:
当今的小说家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热衷制造这样一类的效果,这样做自有他们的道理;可是,自然界却比他们强大得多。诸位行将看到,作为大自然之一种的社会,正在欣然编造一段比小说有趣得多的故事,正如激流往往能够画出画家们无能为力的神奇图景,并且将石块加以布置和雕琢,形成力的塔楼,使得雕刻家和建筑师只好望洋兴叹。
言下之意并不在故事情节的本身,而是对于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深一层的哲学思考。可中国小说里,却很难找出这样的句子;如果有,那便很可能被删掉。
作者简介:刘万成,笔名止若,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炎黄文出版社特邀编审,迄今在《人民日报》《北京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延河》《百家故事》等40多家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曾获全国和省、市级奖项十余次,有60余篇作品被转载和收录,著有《虹麓漫笔》《一蓑烟雨》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