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中华骄子砚池涌 石墨惊天神州情——再访当代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中华骄子砚池涌
石墨惊天神州情
——再访当代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
说到这里,我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手表,从我进屋算起已经是9分多钟了。作为军人出身的我是守规矩的,也是知道如何尊重他人的。所以我急忙站起身来,诚肯地对欧阳中石先生说道:“先生,按照您便条上规定的时间,我应该告辞了,谢谢您!”老先生却急忙摆了个手势说:“你千里迢迢来见我,不受这个时间约束。”听了老先生的话,我十分感动……
接着,我就老人的子女是不是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等进行了探讨。
欧阳中石:没有。他们都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我的儿子是电视工作者,是制片人;女儿从事昆曲研究。我觉得学问不是自私的,不是私有的,它是属于全社会的共同财富。

我与著名书法教育家、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欧阳中石老先生在其家中采访时合影。
据有关资料介绍,欧阳中石先生1985年创建了中国高等院校第一个书法教育专业,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从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中国书法教学体系。2002年他又获得了中国书法最高奖——中国书法教育特别贡献兰亭奖。欧阳中石老先生曾经这样说道:“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融合体……”
谈到师出名门却未能得以专攻,是否有遗憾问题时,欧阳中石老师说:应该说毕业后,我没能搞逻辑专业,是曾经有过短暂的“离队”的惆怅。但是以后回想起来,“离”也未必不好,因为是国家的需要嘛。如果我老是别扭着,那我不知会别扭成什么样。我现在变被动为主动,就没有苦恼了,而且干什么都很愉快,我这也是与时俱进啊……其实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培养文化素质的过程,并不一定非要学什么就得干什么。
欧阳中石先生接着说:当然也有人说我是不是怀才不遇、很坎坷呀?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这种不务正业让我很高兴、很愉快,我没有遗憾。如果当年我接着搞逻辑,恐怕现在也就休息了。你看当年和我一起学逻辑的同学,他们现在很多已经不工作了,可我现在还在为社会工作,这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笔者:我听您说过书法是象形艺术,也是美的艺术,这怎么理解呢?
欧阳中石:我们的书法在象形上更丰富一些,但也有美在里面。书法是象形艺术,也是美的艺术。对西方人来说在象形方面可能更艰难一些,但不能排除它可以有美,我们用文化来表现的形一定是有形的,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还是有形的。尽管需要把它抽象化,但要是完全抽象化了就成了虚无主义了,我们的抽象还是可以把握的,而非虚无缥缈。
笔者:中石老师,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对此您会怎么看呢?
欧阳中石:在一定的意义和程度上说,书一定会体现作者的某一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说字如其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说一个人胖,这个人写的字就胖;如果说一个人瘦,这个人写的字就瘦,那就太狭隘了。过去我们常见人们在找工作的时候,要填写一张履历卡片,必须要亲自写,而且要用小楷。递上去一看,写得不错,往往可以留下;或者字写得一塌糊涂,往往就不要,回去吧。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字很能看出些事情来。比如我们请某某人给我们写幅字,我们挂在家里欣赏,欣赏什么?光看字吗,肯定不是,看的内容多了……比如可以看出一些性情、心境或者说学问吧。性情是温和?急噪?清雅?这些在字中都会有所体现。但不能一概而论,拿过一幅字来,你一看写得不错,自然就会有个好印象,这就是交往的最初凭据嘛;如果字很差,你什么感觉?它总能给你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一个信息,多少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内质来的。
笔者:据说您一直在学习王羲之的字,后来又学吴玉如先生的字。您觉得怎么样?是否有了自己的风格?
欧阳中石:现在我还是学啊。我本来是想学得像,可是学着学着就走样了。不仅学他们的走样了,我学自己以前的也走了样了,反正每天都在变。由己推人,你说就是王羲之,他写的能永远一个样吗?
笔者:许多人公认您是功成名就了,那对此您又是怎么看呢?
欧阳中石:面对成功二字,我总是问,什么是成功?我要说我成功了,那应该是我教出的学生他有成就了,这才是作为教师的喜悦和成功。我教得好不好?不知道,反正我是把知识都教给学生了。你说哪个是成功的,哪个是不成功的?每一步都为自己的历史描了一道彩。我从来没比较过成功和失败。至于有的人取得了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很好。但一花独放不是春,大家都取得成就,姹紫嫣红那才是真正的繁荣和成功,我想,这一点应当是大家都有共识的。
笔者:书法艺术高雅脱俗,但是因为价格昂贵、百姓渴望而不可及,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欧阳中石:书法作为高雅艺术在市场上价格确实很高,但实际上也是贴近百姓的,只是没挂在百姓的家中而已。挂在大街上不是也可以天天看到吗,天天都能看到就贴近百姓嘛!
笔者:我们看到科学家的成果是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可为什么艺术家的画却只能到外面去看,而不能挂在自己的家里呢?
欧阳中石:其实名画家的画不是也有成批量印刷的嘛,只是大家很难满足于买回去的是印刷品,他们都希望拥有真笔、真迹。可是画家是一个手工业者,他无论怎么写也不可能满足那么多人的需求。应该说有那么多人心向往之,它本身就已经是贴近人民了,其实艺术始终都在走进百姓家。不能因为只有得到了才算贴近百姓,大家愿意欣赏,可以去故宫看、去参观画展,这就达到目的了,你不能说非得得到了才行。如果说不许看,那才是真正的脱离百姓。因此客观上出现很多赝品,我觉得这无可厚非。因为他(她)画得不错,可是如果写了自己的名字人家就不要了,可冒充了别人的名字人家就要了,哪怕是假的也有人愿意要,这也可以嘛!恐怕也正因为这样赝品才有市场。
笔者:中石老师,刚才您提到了赝品的问题,那我就想问一下您自己是如何鉴别真假的呢?
欧阳中石:自己手做的东西自己当然能看出来了。因为这些东西在做的时候自己是用心的,它是经过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悟,当然也包括了习惯,因而真假不难识别……
笔者:中石老师,您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对此您有什么特别的感想,请您谈一下好吗?
欧阳中石:好的,可以说自从我认识了学校就再也没离开过学校:不是上学就是教学,这是令我十分欣慰的。最值得自慰和骄傲的是我教过了中国教育体制中的所有年级:小学、中学、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我全教过。这个全过程,我估计再有名的教授也未必教过小学。
采访结束了,我的感慨很深,欧阳中石先生的学识、学问、学养,他的做人、做事,还有他的品德和行为是那样的难能可贵,更是那样的令人为之肃然起敬!
(欧阳中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1月5日凌晨3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