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是习书者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是习书者进入书法堂奥的不二法门。
临帖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眼到”,“手到”,“心到”。
“眼到”是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眼到”决定了能否“手到”,所以临习者不能盲目机械地照临,应多读帖,多观察。
“手到”是在临帖过程中基础性的环节。孙过庭在《书谱》里说,临帖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神相似,下笔自然要精熟,大到气象、格局,小到毫发、细节。临帖到了“手到”的境界即形神兼似了,理应算达到了临帖的最终要求。
“心到”已超越技术层面,而进入文化精神的境界。
《<书谱>释要与临摹》封面
读了《<书谱>释要与临摹》一书,我深以为然。
《<书谱>释要与临摹》一书,由著名文化学者傅文治先生编著,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张海先生题写书名,河南美术出版社于2021年10月出版。
《<书谱>释要与临摹》为16开本,11个印张,170多页,16万余字,装帧大气,印制精美。编著者傅文治,为当代诗人、文化学者、作家,中国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
唐人孙过庭的《书谱》,不仅是一部著名的书法理论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草书名帖。不论是作为书学理论,还是作为草书名帖,千余年来,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孙过庭《书谱》因以骈文撰写,言简语精,加之孙过庭书学博大精深,文义深奥,殊难认识把握。因此,这部以草书为载体,以浩浩长卷为其展现形式的理论著作和法书名帖,因其识读困难,为方便后世学习,消解习书者临摹时的诸多不便。
《<书谱>释要与临摹》海报
同时,《书谱》除书学义理研究外,对《书谱》的语义诠释也构成重要方面。但是,自《书谱》问世以来,对其理论阐释或法书解读的书籍可谓多矣。过往研究成果,或着眼《书谱》文本译注,或着眼《书谱》书学义理研究,或着眼《书谱》的草书艺术阐释,使理论文本和艺术范本割裂,这样有违《书谱》初衷。
基于这些原因,《<书谱>释要与临摹》作者傅文治积平生之所学,以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书学功底,从理论文本的译注、理论的释读和艺术范本的解析等方面切入,对《书谱》进行重新架构,以特殊的展现形式,为广大读者分享《书谱》理论的奥妙和艺术的魅力。不论是就其理论的阐释,还是草书法帖的临摹指导,《<书谱>释要与临摹》都具有积极的普及推广意义和实用价值,是一切有志于书法理论研究和草书学习实践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所需的良好范本。
《<书谱>释要与临摹》
呈现如下特点:
一,《<书谱>释要与临摹》以段落为单元,以右图左文的模式,对《书谱》这部草书名帖进行重新解构。本书采用右图左文的样式,把《书谱》这部长卷式连刻卷本重新解构,段落分明,右图左文,易视,易读,易临,便捷,适用。
《书谱》(局部)
二,《<书谱>释要与临摹》以对《书谱》的义理双修为切入点,既有对文本的译注,又有对文本义理的阐释,以及对法帖艺术的解析和临摹指导,把《书谱》的书学义理、语义诠释和艺术解析有机统一呈现,使得对《书谱》草体字的识读,书学义理的理解,书法名帖的解读和临摹,有机结合,既实用,又好用。
三,基于书法临习中常常出现“临摹”容易变成“抄书”的问题,文治先生提出“范字精临”的思路,以全帖为视角,于每一个段落遴选十余个“谱字”要求习书者精临,倡导精准临摹,重复临摹,形成记忆,以取得事半功倍的临摹效果。

著名书法家、《书法报》总编毛羽先生肯定了其“谱字精临”创意独到,对提高临摹效果做出了有益尝试。毛先生同时也指出,目前“谱字精临”板块文章尚未做足,还有深入拓展的空间。
著名书法理论家、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大学教授姜寿田先生评介说:“傅文治《<书谱>释要与临摹》兼采前辈时贤《书谱》研究注释成果,对《书谱》作了深入浅出笺释与通述,颇有可采之处,对《书谱》的普及作了有益的推广,是河南书法理论界又一新的成果。”
何俊锋:陕西著名作家,文化学者,美术评论家,陕西省中国画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安美协学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美术》原主编,《逸品》,《道法终南》杂志社社长、总编,《三秦视点网》总编辑,西安丝路商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