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扯不拢时
不妨站在读者的角度换个口吻
刘万成
长篇小说写作扯不拢的情况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似乎是忽略了站在读者立场上叙事的重要,大多是只顾写自己的小说,不管读者在某个情节中所获得的审美感受,自己却为衔接过渡抓耳挠腮。
国外小说却不存在这个难点。其原因,还是作者对小说的认知不同。外国人觉得读者是上帝,写长篇小说是,会不时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需求,便用很简单的方式增强带入感。当然,不懂点心理学如共情性表达,想做也做不到点子上。所以常用的办法是,干脆换个角度,另起一段继续写。
巴尔扎克不同。他把故事的明线和暗线全给牵起来了,有时也会遇到如何让情结进一步向下深入的问题。他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站在读者角度换个鱼饵钓你的胃口。比如,描写完几个人坐在豪华客厅里,像审犯人一样监视着莫苔丝时,笔锋一转,看都觉得不高兴,戈本海姆便提议“咱们玩牌吧”,于是一章终了并留下悬念,却在下一章的开头写道:
这个场面本身已经够微妙了,不过要是把杜麦对莫苔丝的地位交待清楚,事情就会更加有趣。简单的交待也许会显得枯燥,可是,考虑到迅速结束这个场景的愿望,所有的戏剧又必须有头有尾,这种枯燥也许会得到大家的谅解。
巴尔扎克《三凤求凰》里的这段文字,就像听书人呷了几口茶后还想听会儿,说书人便赶紧有模有样地重拾故事线头,一牵又是一长串。不过,这次巴尔扎克真是在描写杜麦和查理·弥宁的曾经交往上,并重点采用了叙述的笔触。这看起来真比大篇幅描写有所逊色,但却将他们交往时深厚宽广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后来的纠葛变化交待得一清二楚。长篇小说《三凤求凰》,便由此再次拉开了叙事的大幕。
事实上,如今中式的多厚一本小说,往往在人类历史发展上避而不叙,要么就变成了一种心灵鸡汤,所以,绝大多数没有“发思想之先声”的高度与格局,这就很难冲破文学的鸟笼,真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