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 病
止 若
既然“牙疼不是病,疼死没人问”,那么,究竟怎样的痛才可列入医疗保障范畴呢?规矩都是人定的。以鄙人浅见,人能吃饱了肚子之后先别管牙疼,应当优先考虑一下如何防治发生在语文身上的“酷”病。因为,语文“酷”病犹如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的坐蔸,若不花钱帮助农人救救水稻和小麦,那便难以确保人口大国的粮食年年获得大丰收。
查了一下《辞源》《辞海》《汉英词典》,“酷”为“暴虐”和“浓度大”之意,也表“程度深”。比如,“酷烈”之“酷”,既当“残酷”、“暴烈”讲,又可解作“香气浓”;诸如酷爱、酷热、酷肖之“酷”,又与程度副词很、极和非常极为相似。而英语单词cool的主要义项有:凉的、凉快的;冷静的、沉重的,从容的;漠不关心的,孤独冷淡的;沉着大胆的,厚颜无耻的。酷和cool,天生没有半毛钱的血缘关系。
然而,当年不知哪位香港名人在演艺圈内的语言交际中,下意识地汉英夹杂了一声“cool”,后来却被追星族们迟早挂到嘴边上,以致“cool”遍祖国各地,至今“cool”而不衰,却不知所言匪夷所思。比如,“他不仅形象很‘酷’,而且是一个真正的武林高手”,此话中之“cool”是沉着大胆还是厚颜无耻呢,谁也说不清楚;“他长得不帅也不‘酷’,不会让观众疯狂,而靠演技让观众‘疯狂’”,其中“酷”无非是说身材和颜值都一般,可“酷”并无长得标致姣好之意;“不少媒体称其得益于他的‘酷’,而骄点与焦点,就在他那可爱的性感光头”,可见他的“酷”说到底,却是他那光头的“性感”。凡此三“酷”,一旦离开特定的语境,也就很难让人悟出“形象很好”、“长相不怎么样”、“性感光头的吸引力极强”等赞许、佩服、崇拜之情。如此“酷”的流行既像吸大烟,又如“美女”坐蔸,真不知是夸人还是糟践人。
人类任何一种民族语言的嬗变与演进,都不可根除其母体“基因”。否则,这种民族语言就会被开除球籍。从这个意义上讲,盲目跟风而把“cool”当作“酷”本属无知,以讹传讹更是没长脑子。若大家都不去和“酷”病较真,那中国的语文恐怕真要“帅呆了”甚至“酷毙了”,而仅只剩下牙疼般的哼哼唧唧吧。
(原载2007年5月中共镇安县委内刊《决策与实践.文艺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