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一代大师吴冠中先生(上)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一代大师吴冠中先生(上)
在中国美术界、在中国美术史上、在我们国人的心目中,他是个将千古留名的人物,因为他的不朽作品,因为他的众多学术观点,因为他的诸多标新立异的思考,因为他对未来的祈愿与探求,他就是一代大师、当代著名国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
博大的胸襟
吴冠中先生1919年出生,2010年6月25日病故,享年91岁。吴冠中先生一生中一直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创作了众多令人震撼、令人难以忘怀的优秀作品。吴冠中先生有着博大的胸襟,他把众多精心创作的作品都捐赠出来,留给这个世界。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是不朽的精神食粮——作品。同样,这个世界也永久地记住了他,记住了这位中国画坛大师级的人物。
这里我欣慰地仅举几例:2006年9月,吴冠中先生将油画长卷《一九七四年·长江》及水墨画《江村》《石榴》3幅作品无偿地捐赠给了国家,并永久珍藏于故宫博物院。那一年,87岁高龄的吴冠中先生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又一次作品捐赠。同年的8月27日,在故宫博物院太和门广场举行了“奉献——吴冠中《一九七四年·长江》等作品向国家无偿捐赠仪式暨吴冠中历年捐赠作品汇展开幕式”。据悉时任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受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的委托,代表文化部向吴冠中颁发了捐赠证书,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胡振民、党组成员冯远等出席,郑欣淼、冯远先后致辞。由文化部主办、故宫博物院承办,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等协办的“奉献——吴冠中历年捐赠作品汇展”也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城楼开幕。
那么《一九七四年·长江》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作呢?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整理。《一九七四年·长江》是吴冠中画作中最富传奇性的一幅。该画长603厘米,高19.5厘米,是一幅画在纸上的油画长卷。据介绍,1974年北京饭店装修需要创作一幅大型壁画,计划以长江三峡为题材。黄永玉、袁运甫等几位艺术家接到该任务,55岁的吴冠中也被从农村调回。他们为壁画创作赶赴长江写生,长达3个月,行程逾万里。但受到“批黑画事件”影响,此次创作最终夭折。吴冠中根据写生素材画了一幅画稿,由于是稿子,便画在了纸上。之后,吴冠中搬了几次家,此画稿被逐渐淡忘。直到2004年春节,吴冠中长子吴可雨从新加坡回来,无意间在床下闲置的杂物抽屉中发现了一个旧信封,里面有一卷没有落款、没有题名的油画,他拿着画忙去询问父亲,才知道这就是被认为已丢失多年的《一九七四年·长江》。
我们注意到,与《一九七四年·长江》相比,吴冠中先生捐出的另两幅水墨作品《江村》和《石榴》也毫不逊色,在巴黎、香港展出后,一直留在新加坡。
《江村》创作于 1991年,描绘了四川北部一个山坳里江村的风光。画面以黑色几何构成为主,银灰色的坡岸,围绕村落,江上波光成线,是吴冠中乡情的寄托与慰藉。
《石榴》则创作于1992年。吴冠中对曾下放河北李村的石榴留下了难忘记忆。在画面上,墨枝交叉,直线、弧线、收缩、放射,竭力发挥线之体量,饱满的果实表达了生命的充实和无限。
吴冠中先生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与新加坡有着深厚的渊源。2008年9月,高龄89岁的吴冠中将个人113幅作品,当时价值约6600万新元的画作捐给新加坡美术馆,在中国和新加坡引起很大反响。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中,有其精神父亲鲁迅的形象与野草共生出现在作品《野草》中。吴冠中说过,“鲁迅我是非常崇拜的,要是没有鲁迅,中国人的骨头要软得多”。
在此后的2010年,吴冠中再捐赠5幅水墨作品给香港艺术馆作永久收藏。据介绍,此次香港艺术馆获赠的5幅画作均为水墨作品,其中4幅为2010年的新作,包括《休闲》、《幻影》、《梦醒》和《巢》;另一幅为2001年创作的《朱颜未改》…… ……
(待续)

